司马允回京的理由,是清河王司马遐病重,请求回京探望。但实际上,大家都知道,他这次回来,应该是给太子还有宗室们撑腰壮声势的。也难怪会沿路拜祭陵墓宗庙,这是彰显自己身份正统的举动,也可见他要扳倒后党的勃勃野心。
裴頠拱手说:“请殿下安心,不管淮南王殿下怀的是好心还是坏心,但您是皇后,只要您还能摄政,局势就还在我们手中,无非是暂时的妥协罢了。”
“眼下的要务,还是要处理好这次平叛的奖赏,只要能够拉拢这些能征善战的将士,让他们站在我们这边,哪怕就是将来出了什么不忍之事,我们也能一力解决。”
这正是今天众人齐聚于此的目的。西北的大乱终于平定,已经到了犒赏三军的时候,这样的大胜,还有关西空出来的那么多位置,势必会带来大规模的人事变动,进而对整个帝国的政局,带来深远的影响。因此,后党不得不慎之又慎,在此进行周密的议论。
皇后本来想趁势罹骂司马允一顿,此时被裴頠打断,颇有些不满。但两人本是表姐弟,她对亲戚也还是宽容的,便还是压下怒气,无精打采地说道:
“好吧,逸民,你说说看,对于这次的封赏,你有什么看法?”
裴頠从袖袋中掏出一份文表,恭呈到皇后面前,继而徐徐道:
“殿下,臣以为,关于这次的封赏,臣已经写好一份名单,按照功劳排序,相关的功绩也附之在后,您按照名单序列审阅,查漏补缺即可。”
“哦?”皇后接过名单,展开粗览了一番,果然是一目了然,罗列严谨。
排名第一的自然是上谷郡公孟观。他马到功成,大破叛军,剿灭齐万年,第一当之无愧。加上此次出征是转投后党,也没有人会克扣他的功劳,裴頠建议是任命他为左卫将军,加封两千户。
平西军司刘羡论功第二。他从齐万年之乱初期便从军征战,先后经历了北地之战、扶风之战、泥阳之战、陈马原之战,进能克敌制胜,退能保境安民,又成功招抚四郡,确实是居功甚伟。即使考虑到不是后党,也不能不赏,裴頠建议让刘羡担任四品杂号将军,并不负有实务,封千户县侯。
鲁公贾谧论功第三。名单上说他功在定谋,所以虽然没有疆场功劳,也在一般将领之上,正如同当年贾充平吴一般。亦加封千户,赏奴婢一千。
剩下众人,索靖、张轨并列第四,傅祗、李含并列第六,其余人等也各有封赏。
贾后看见刘羡的名字,皱了皱眉头,提起笔,将“第二”两字涂黑,在上面写上“第三”,然后又将贾谧改为第二,跟着把孟观的左卫将军改成了右将军。
这么一看,贾后就觉得顺眼多了,她又放下笔,对裴頠问道:“这名单大体上没什么问题,等会我再细细看,逸民,你不妨先简明扼要地说一说,有哪些需要注意的。”
裴頠垂首道:“名单之内,其实没有什么太多可以言说的,有功就赏,有过就罚,昔日刘邦能够奠定四百年天下,无非就是做对了这件事而已。臣所想说的事情,其实在名单之外。”
“名单之外?什么事?”
“就是关于新任出镇关中的宗王人选,殿下定下了么?”
这个问题问得好,这是能够决定政局走向的人事任命,在场所有人都屏气凝神,静待皇后的回答。
对于这个人选,皇后也很纠结,因为她在宗室里能够用的牌不多。
此前重用的赵王司马伦,眼下看来是无法应付关西的乱局。梁王司马肜也能力不够,其余的宗室,和自己走得近的无不能力平平,有能力的又多半和太子走得很近。一念及此,她直皱眉头,斟酌道:
“我打算启用东海王司马越,你们觉得如何?”
司马越,原是高密王司马泰世子,此前也曾是楚王党羽。但司马玮政变之日,他见势不妙,及时向皇后靠拢,出卖了司马玮。皇后为表嘉奖,便将其封为东海王。对于后党而言,其优势在于是宗室旁支,又背叛过楚王党,很难和太子党走得近,能力也很出众。故而在皇后看来,算是一个不错的人选。
不料裴頠却摇首说:“殿下,臣以为不妥。”
“嗯?不妥在哪里?”
“如果单看这个人选,臣以为,东海王足以胜任。但要考虑到,东海王虽是宗室旁支,仍有兄弟东瀛公司马腾、即将继承爵位的高密王世子司马略、以及平昌公司马模。琅琊王司马睿又与其走得很近,可谓是自成一派。若是让东海王出镇关中,殿下恐怕难以掌控。”
皇后听罢,没有立刻表态,而是眯起眼睛,像鹰隼一样去观察其余与会者的神情:只见张华陷入沉思,和郁事不关己,贾模则朝她微微颔首。她对众人的态度了然了,颔首道:
“你说得对,有能力的人就有野心,如果是一个人的野心,那说不定还可以打压,若是一群人的野心,那是无论如何也控制不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