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读书还不如无书。”
他的这种无赖劲还真是少见,刘羡接着打趣道:“哦?照这么说,南乔已经达到了诸葛丞相的境界了?”
诸葛延哈哈一笑,说道:“当然还没有达到,不过四五分水平还是有的,不然怎么能将殿下生擒呢?”
“这么说,那一日的主谋是你咯?”
“当然!”诸葛延平日里并没有同龄人可以谈论,此时有了机会,顿时就滔滔不绝起来:
“其实这些年,我们在山中四处游荡,与各个獠人部落打交道,根本不知道山外的形势。只是根据大量的獠人南下,连带着白马氐举族回迁,才知道山外应该出现了什么事情。”
“耿伯本来想找杨茂搜合作,可惜,我们人太少了,他们根本不把我们放在眼里。想南下回蜀吧,耿伯又不答应,说是万一我阿父回来了该怎么办,只好继续在这里混着。”
“唉,不过即使这样,我们还是想做点事情。那天晚上,我在山脚看到你们,就知道你们大概是来招降的。所以我就想了个计策,要把招降搅黄。”
刘羡听到这,不禁问道:“什么计策?”
“山北面的这条小道,本来就是我发现的,我打算从这里摸上山,弄清楚你们歇息的地点,找个月黑风高的夜里,把你们这些人一把火烧了,到时候,人死在了仇池山,杨家怎么也说不清楚,只能和你们坚持打下去。”
这其实是个很简单的计划,关键就在于发现山北面那条无人知晓的小道,诸葛延能够将其发现,就足以说明他的胆大心细。
刘羡很欣赏他这股天不怕地不怕的草莽味道,这让他想起了杂胡少年阿符勒,不过又有所不同。阿符勒身上有一股游戏人间的味道,而诸葛延则更多地来自于经苦难打磨后的本能,不这样就无法生存。
不过不读书还是不行的,刘羡把行李内的《诸葛亮集拿出来,递给诸葛延说:“这是我老师留给我的,你可以一卷一卷看,有什么不懂的可以问我。”
诸葛延也毫不客气,他接过来就开始翻,一边翻一边质疑刘羡道:“看殿下的样子,是已经什么都懂了?”
刘羡微微摇首,如实道:“天下哪有什么都懂的人?我手中的难题无穷无尽,就在眼下这仇池山内,就有一件让我头疼的事情。”
诸葛延“哦”了一声,立马站起来问道:“什么事?说给我听听”
刘羡正在思考如何劝杨茂搜妥协的事情,他本不想与诸葛延多说,但转念一想,这也不是什么机密,讨论一下也未尝不可。便如实说道:
“我奉命来这里招抚杨公,但杨公却开出了一个朝廷无法接受的条件,导致招抚迟迟推进不下去,我正在思考对策。”
“什么条件?”
“他想要担任朝廷的阴平太守一职,又不愿交出人质。这条件太苛刻了,朝廷绝不会答应的。”
“为什么不愿意答应?我在这山里转了这么久,只听说过阴平太守的名字,除了偶尔几个晋兵外,就没见过阴平太守的影子,晋朝皇帝应该不太在乎这个职位吧。”
这是实话,阴平、武都两郡的杂胡太多,地形又过于复杂,导致国家对两郡的掌控力极差。若非这一次遭遇乱事,根本不可能令刘羡深入招抚。而上一次在这里大规模用兵,就要深究到邓艾偷渡阴平袭击成都了。
故而在齐万年之乱的数年前,阴平、武都太守二职就已经虚悬,甚至连郡内的县令都无人愿意上任了。
刘羡给诸葛诞解释道:“南乔这就不懂了。这个职位确实不甚重要,但朝廷不设,和被胡人要挟,这是两码事。所谓内圣外王,王道最重视名义上的威严,若是外夷不敬,就代表着以后叛乱并未彻底平定。”
“此前朝廷从未有过胡人担任郡守的先例,此时若是开了这个坏头,就意味着胡人作乱反而能得到晋升。这实在有失天朝尊严,他们不会答应的。”
诸葛延撇撇嘴,说道:“既然有失面子,那就打呗!洛阳朝廷难道不愿意打吗?”
刘羡叹气道:“这么多胡人,要是一一打过去,哪里打得过来?就是因为难以用兵,所以才难办啊!”
诸葛延听闻后,在原地来回踱步了一会儿,忽而灵光一闪,对刘羡道:
“殿下,我觉得这也不是个难题。”
“嗯?你说说看。”
诸葛延分析说:“按照你方才所说,洛阳朝廷要的是面子,杨老头要的是实利,那我们大可以折中一下,各取所需嘛!”
“折中?”
“可以许诺让杨老头他们自己自称阴平太守,让他们自己刻印,自己管辖仇池山与郡内诸胡。但是名义上,还是要向朝廷写一封降表,极言这边的灾情困难,形势复杂,让朝廷不好派官员过来,不就结了吗?”
真是个胆大包天的主意!刘羡闻言先是一惊,但思忖一二后,又不得不拍手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