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2章 救救我们这些小民  大宋:从死囚到开国皇帝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您的努力,您的付出远胜那些点灯捧卷读书人。”

“敢问,郎君的志向在何?”

李浔静静地坐在椅子上,打量着戴平安的脸。

戴平安三十多岁,从前蓬头垢面,在街上讨活,脸上被风沙赋予了深深的沟壑,温养一个月,看着干净工整了些,但那张脸,还是老的。

李浔没有问他为什么识字,也读过书,怎么会沦落到当乞丐。

对方正看着他。

李浔沉默,思索了一会。

接着,他很缓慢的一个字一个字说:

“我的志向很低,想要有一屋足以避雨,有衣裳足以遮身,想过上不被人打扰,有尊严的生活,不必担忧自己和家人何时性命难保。”

李浔刚来到宋朝之初,在摇家村那个小村落,就怀有这样朴素的想法。

当时他最大的目标,就是把山上的新茶收好,然后和邻人学习如何炒茶,把新茶换几串铜钱,给自家的瓦修一修,不让房顶继续漏雨。

如果能有余钱,买一些肉,和妹妹吃一顿有油水的饭,那就更心满意足了。

可惜这个目标很快破灭了。

被押送到汴京的李浔,是已经筹谋将近一个月,在浙西提刑司潮湿的牢房里,穷思竭想,想给自己争到一条生路的年轻人。

有一屋足以避雨,有衣裳足以遮身。

不被打扰,不必担忧何时性命难保。

这是很难做到的事。

戴平安沉默了良久。

他是个有些老而油滑的人,神情从来没有这样严肃过。

“尊严而惮,可以为师。”戴平安躬身行礼。

“平安谨受教。”

李浔看着他离开,自己闭上眼睛,靠在椅子上推敲还有哪里做的有缺漏的地方。

随后他拿过一张纸,蘸墨,一边思索,一边删删改改,写下几行字。

写完后抄录一遍,李浔把纸折起来,来到余光亮所在的后院,站在外面,敲门进来。

余光亮正拿了一把花椒,研究明日午间做的炖鱼配方。

李浔把东西递给余光亮。

“你的伤养的差不多了,后日,便启程去淮西,苏逊曾经在那任过官,答应我会庇护你。”

“需要你做的事情已经写在上面。”

余光亮抬起头,看着李浔,心里有什么东西落地。

修养近一个月,郎主终于要派他做事了。

他低下拆开。

浏览了上面写的话,余光亮惊愕,抬头看向李浔。

……

……

之后的几日。

李浔正常在太学读书。跟蔡休白子兴一起紧急温习课业,准备考校。

每天傍晚散学回来,陈信都会给李浔报情况。

次日。

“郎主,高尧辅去了赌坊,又提了一笔钱回来。”

陈信说着,自己都觉得奇怪:“这厮还有赌坊的差?属下明日再去探一遭。”

李浔应了一声,问:“这些日他还去逛花楼么?”

陈信道:“那是逛的,昨日刚撒了不少钱。”

陈信说着看到的乐子:

“高尧辅还想给一位花魁娘子赎身,带回宅里,没想到,他那养的五个外室小娘一起闹,又送了回去。”

“怎么闹的?”

陈信已经听到好几个版本,又和丫鬟小琴混熟,从那听到了完整经过。

他心有余悸道:“听说是那住在正院的屠户女听说此事,拎着屠刀上了乐香院,把那些花娘吓得不轻,高衙内更是一身冷汗,打消了念头。”

戴平安在一旁兴致勃勃。

“她拿刀逼人回去?”

“那倒不是。”陈信交代,“她一刀砍向高尧辅坐着的椅子,说要剁了他的子孙根,和猪肉一起煨烂炖着吃。”

陈信补充说:“那椅子都裂了,还是高尧辅赔的钱。”

戴平安摸了摸胳膊:“难道高尧辅没休了她?”

陈信点头,又摇了摇头。

“是修书一封了,让她回娘家继续杀猪,但那屠户女把纸撕了,她说,‘当初让她退婚说过富贵日子,没想到良人这般花心,几日就又纳了三个小的,看他还敢抬新人进门?’。”

“又把高衙内打了一顿,连三个家丁都没拦住,只得答应再也不娶小娘。”

戴平安摸了摸胸口:“真彪悍也。”

……

隔天。

晨间送走了余光亮的马车,陈信又去踩了一遍点。

等李浔回来,他已经探查明白,为什么高尧辅能从赌坊提钱。

“已经查明了,高尧辅先前去了蔡府一趟。”

“小人刚刚去钱库查过,那内侍已经很是不安,钱库存的银钱已经不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