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荣这话一出,朝臣百官彻底绝望了。
本以为汉家,这是又要出个抠门儿的铁公鸡;
不曾想,竟还是个能说会道的铁公鸡?
抠门儿就抠门儿吧,还能一二三四摆个道道儿出来,从旁佐证自己为何抠门儿、如何抠门儿、抠门儿的依据是什么。
偏偏摆出来的这些道理,还都个顶个的坚挺,根本不容人反驳。
一时间,百官众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终是无不摇头叹息着将脑袋耸拉下去。
——瞧这架势,太子恐怕和先帝一样,也是个抠砖缝的。
——陛下在,大家伙倒还能喘口气,吃两口肉食、置办两身华袍;
——待陛下百年,太子即立,靴子烂了自己补,朝服破了自己缝……
一想到日后的凄苦日子,百官公卿看御榻上的天子启,都莫名感到顺眼了起来。
好歹御榻上这位,不比先帝那般‘以节俭为荣’,对于大家伙儿三不五时的小动作,也总还能睁只眼闭只眼……
“平阳侯以为如何?”
御榻之上,天子启面上郁色去了大半,只稍带着调侃的目光,询问起曹寿的意见。
闻言,曹寿只面色僵硬的咽了口唾沫。
看向御榻右侧,是满脸微笑,甚至还带着些谦卑的太子荣;
御榻上,则是天子启那隐约闪过得意之色的面容……
“得太子指点迷津,臣,如梦方醒。”
“——太子勤俭质朴,颇得太宗遗风。”
“此,实宗庙、社稷之大幸……”
曹寿这话有几分由衷、几分不由衷,明眼人都看得出来。
但天子启却不管这么多,只微笑着点下头,对曹寿轻轻一摆手。
“既然疑惑得到了解答,那便开始下一个议题吧。”
言罢,又是一卷竹简被摊开来,朝议也随之进入下一个议题。
相比起前几个议题,接下来这个,更像是朝堂对天子启的汇报。
“吴楚乱平之后,朝堂曾初步拟定有功将士的名录,并论功行赏。”
“春正月,功勋可至封侯者,及本有彻侯之爵,可因功得溢封食邑者,也都有了定论。”
“不知诸朝公,可曾议定此番平乱,功至封侯、溢封食邑者的详案?”
说是诸位朝公,站出来的却是奉常和丞相府的官员。
——两个衙门眼下都没有主官,便都是临时掌事的副手:丞相长吏和奉常丞。
在这二人站出身后,故丞相申屠嘉犹豫片刻,便也站出了身。
只是汇报工作,还是交给了具体负责此事的前下属:丞相长吏。
“禀奏陛下。”
“平定吴楚之乱有功将士的名录,已经由太尉、大将军、车骑将军送到丞相府,再由故丞相:故安侯,与朝堂有司诸公议定。”
“拟封彻侯者、溢封食邑者,也都有了草案。”
如是做出开场白,那名四十出头的敦实官员便低下头,从衣袖中取出一卷早就备好的竹简。
而后,便将丞相府拿出的方案徐徐道出。
“外戚大将军、故太子詹事窦婴,与平定吴楚之乱过程中,率关中朝堂主力据守荥阳-敖仓一线,监齐、赵之兵,为睢阳后盾。”
“故丞相与朝公百官共议:大将军窦婴,功勋卓著,可侯,三千户。”
“后得陛下矫正,以窦婴确保荥阳、敖仓不失,凡吴楚乱起至今,不曾有叛兵哪怕一人,现身于荥阳以西为由,加食邑为:五千户。”
“奉常有司查看堪舆,再三筛选,又奏请东宫太后得允,终拟:以齐琅琊郡魏其县,侯大将军窦婴。”
“改魏其县为魏其国,封大将军窦婴为魏其侯,食魏其五千一百七十户邑。”
将第一部分,也就是针对大将军窦婴的分封草案道出,丞相长吏便适时止住话头,给殿内百官公卿留了个白。
——丞相府拿出的,只是草案。
甚至即便是已经奏请过东宫太后,又根据天子启的指示修改更正过后,才拿出这个最终方案,也依旧是草案。
要想让这个草案成真,不单需要天子启颁下正式的分封诏,并由太后、丞相各自用印,还需要这份分封诏书,与朝议之上三读通过。
所谓三读,顾名思义,便是在朝议之上,由郎官大声宣读诏书内容三次;
过程中,无论有谁站出来反对,此事都将暂且搁置。
至于搁置到什么时候,就看天子急不急。
若急,那天子大概率会当场问反对者:为什么反对?
然后便是一场辩论,要么是天子说服反对者改变立场,再重新‘三读’,要么是天子被反对者说服,将这个方案无限期搁置。
若是不急,天子则会直接搁置此事,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