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061章 抄底信号?  重生港岛商业巨头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恒指在400点上下,在股民遍体鳞伤时,却是上市公司资本趁着市场低迷之时四处出击之时,那些没逃过股灾的企业只能任人宰割了。

九龙仓为筹集发展海洋中心及海港城的庞大资金,先后多次发行新股及送红股,令公司股数从900万股急升至9000万股。

怡和这个时候并没有用资金去认购九龙仓,而是将在股市供股集资的2.85亿港元向海外投资。

怡和收购了鹰酱上市公司夏威夷的戴志施有限公司(TheoH.Davies)。戴惠施公司在夏威夷及小非滨拥有4万亩甘蔗园,2家制糖厂及多家保险、旅游、航运公司,是一家经营糖业及贸易业务的大型公司。

在欧洲,怡和还通过伦敦的马地臣公司收购了在伦敦市中心区拥有多幢商业大厦及地段的置业公司。

怡和的保险业务也在这一年取得显著拉展,收购了4家英国保险公司、1家美国公司,组成保险经纪业务核心,在世界多个地方设立办事处、提供保险批发及零售经纪服务。

怡和还将目光还投向南非、中东地区。亨利-凯瑟克心中认为港岛始终不是怡和的栖息之地,鸡蛋不能都放在港岛。

他还不知道九龙仓已被人盯上,(如果李佳诚实力足够不会等到78年,他也多次在媒体面前惋惜道:如果多比几年时间我呢,我会做得更好)

陈易峰趁此之机,东方财富证券,多个账户大批认购九龙仓新股。

东方财富证券还在暗暗的吸纳港岛电车的股票,天星小轮股票,中华煤气的股票。

港岛电车的股票微微的上扬,在底位时买入,高位时卖出,这一进一出,让人忽略出的量比较少

和记国际企业比怡和更疯狂,在国际上通过贷款得来的资金去投资,在中东,澳洲收购企业。

祁德尊这次误判了形势,认为已经是抄底的信号,在67事件尝到甜头的祁德尊,想在73股灾再复制一次,疯狂加码。

其实和记洋行之前是会德丰旗下万国企业控股的控股公司

祁德尊在会德丰担任和记洋行的一位职业经理人,他在位期间结识大量人脉资源,本身能力又出色,获得投资人的资金后,向会德丰收购万国企业,等于掌控了和记洋行。

1964年万国企业改名和记国际,看国际两字就看出祁德尊的野心。四大洋行就是实力排前四的洋行,大大小小洋行几百家

四大洋行还没有和记洋行的份,祁德尊开启一系列并购之路,特别是67事件,控股黄埔船坞,通过连环控股,拿下均益仓,和实地产,均益仓旗下的都城地产。

70年代,地产贸易业绩突出奠定了和记洋行四大行的地位,73年巅峰市值一度追上洋行之王。

【四大洋行的海外出击背景是,1973—1975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是二战后第四次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进行的,这种捡漏行为要多爽有多爽,骄傲的以为捡到宝了,殊不知还有石油危机等着他们】

石油危机四大洋行的命运转折点,和记企业差点破产清算,会德丰寻求收购,怡和海外投资失败(他的过程慢一些而已,80年代重心回归港岛);只有太古洋行还是一如既往的“不思进取”,默默耕耘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所以港岛的股灾并不是几张假股票就带蹦整个港股,仅是导火线。

会德丰洋行,旗舰还是航运公司,老马登的儿子沉迷于航运,间接直接控股大大小小航运公司多达100家,在航运上还和包玉钢的环球航运有合作,合资成立航运公司,然而撑不过石油危机,向怡和发出邀约来收购会德丰。

最为保守的太古公司,反而做起了精间业务,太古船坞结业后的空壳公司更名太古股份公司,控股旗下的业务,关闭了练糖厂,集中经营荔枝角的可乐瓶装业务及糖产品

鲗鱼涌大片土地与美怡合作开发【伦敦城项目】,也在这个时候

港英府长官麦理浩站台,陈父与约翰.施怀雅在媒体和商界政界精英见证下,开工动土。

那些曾经抗议反对人士已经被迫接受了这个事实。

“这陈天衡厉害啊!这伦敦城项目让他成功踏进顶层的人脉圈”

“这陈家发展太快了,十年前他还是几家制衣厂的老板”

“我还听说被邀请到伦敦封爵了”台下的人悄悄的议论道

“能在怡和的反扑下,守住了美怡公司,还是有些本事的”

“现在人家坐拥三家上市公司,可不虚怡和了”

-----------------

美怡公司宣布旗下中环干诺道中1号地,计划修建甲级写字楼,预计1978年落成,将超过乐康大厦,造价也比乐康大厦高出许多。

这栋大楼后现代风格的经典之作,摒弃现代主义的重要转折点。前世被被誉为世界50座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