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汤凌云在很耐心的听,李毅讲的又有些口干舌燥,就倒了杯水,给他放在面前之后。
接着前面的说道:“以上两步完成后,然后还有第三个,姑且叫动作模块儿,对车采取行动,下达指令。”
“如果万一遇到不在我们写的规则之内的事情发生,那么你猜车辆会怎么办?”
汤凌云想了一下这个场景,确实有意思。
“但我们端到端的模型,就是只要给前方的路况作为输入,然后司机的动作作为输出,这样经过足够多的数据训练,面对路上各种复杂的情况,端到端的模型就能够自动举一反三的做出新的动作决策。”
“可以说,他的模式,就是学习我们人类的思考模式来解决问题而不是程序化的死板!”
“可这是需要海量数据训练的啊!”
“凌总,相比于高效、安全,这些训练,完全是值得的。”
“而且我也知道你担心什么,无非是钱的问题。”
“但,凌总,给你一个假设,根据我们现在一辆车上面配置的雷达以及传感器价格计算,这是1万多人民币的成本。”
“未来随着雷达传感器精度的提升,价格会不会水涨船高?”
“到时候一辆车的成本需要多少钱?”
“如果我们的车一年卖上10万辆,100万辆呢?”
“这中间的成本,又怎么算?”
汤凌云似乎终于放松了下来,“行,就全力推进端到端模式。”
“把项目保密级别提升到绝密,对于什么端到端大模型训练,平时一个字都不要提。”
“我们只做,等我们的模型训练到一定的程度,能够商用的时候再说也可以。”
“芯片……”
汤凌云瞬间想到了核心。
“是的,我们毕竟是采购的国外的GPU,这种端到端的训练在概念上其实很容易理解,一旦捅破这层窗户纸,竞争对手很容易依靠庞大的资金和就近的GPU供货地,而把我们踩在脚下。”
李毅这里特指的就是特斯拉,汤凌云自然清楚,重重点点头之后,出了门。
现在国际上对于端到端的概念还没有形成,寥寥有数的几个研发智能驾驶的公司,包括李毅采购芯片的Mobileye公司,现在也还在硬件上堆叠,对于算法没有重视起来。
至于特斯拉提出这个概念,还得在一年之后,然而这种概念的实际商用一直推迟到2014年10月份才落地。
这一年多到两年的时间足够李毅取得一定的领先地位。
当然关于端到端大模型训练还有好多,李毅并没有跟汤凌云说。
比如训练方式,未来的大模型训练,需要海量的数据投喂,这些数据怎么来?
今夜头条的文字端,还有未来要开发的抖音,在音视频的生成上,就是天然的数据产生源头。
至于应用方式,也不仅仅是自动驾驶一项,比如未来在机器人的应用使用上,在AI大数据的分析匹配上等等等等,大模型训练都是基础,只是侧重点不同罢了。
汽车研发逐渐走入正轨,李毅也重新做回了他的线控底盘工程师。
所谓的线控底盘,就是通过传递电信号对汽车底盘进行控制,从而适用于自动驾驶车辆的需求。
这里面包括线控转向、线控制动、线控驱动、线控悬架等4个核心底盘系统。
主要研究方向,要涉及到机械建模、硬件设计、MBD开发还有嵌入式控制等等方面的知识,整个体系非常多。
但这些方向最终的目的,简单来说,就是要用最快的速度,最准确的速度,让传感器感知到驾驶员操作意图,然后将控制指令传递给电子控制器,从而控制执行机构完成汽车的转向、制动、驱动等功能,并对其操作情况进行监测。
因为操作的整个过程,都是由电信号经过导线传递,所以线控底盘工程师后面还有一个发展方向,那就是多合一电机驱动技术的研发。
多合一电机驱动技术,从最初的三合一,到后面的五合一,七合一,八合一,甚至后来比亚第都发展出了11合1的电机驱动技术,所有的目的仅仅只有一个,那就是降低成本。
汽车是个讲求集成化、模块化的产业,模块集成度越高,整车组装难度越低。
不同于传统燃油发动机,电驱动作为新兴技术,整车厂大多需要将电机、减速器和电机控制器等主要部件,分散给零部件厂分开设计,然后主机厂再拿过来适配整车需求。
如此一来,零部件造型尺寸各异,适配车型就少,装配成本就高。
所以,后来随着新能源车企的发展,他们逐渐认识到,自己要走上正轨,就必须要自己解决“动力总成模块化”这个难题。
这就需要整车厂和零部件厂坐下来一起研发,从源头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