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食肉糜。
果然,如今的网络上对于青山高等研究院的这份合同最大的呼声是.
“许神,敢不敢把这份合同的年限改为终身制?不用给我发工资,只要包吃包住,让我跟着你们做科研就行,我包勤快的,每天只需要睡五个小时。”
这是主动想要来给许青山他们当牛马的。
“我不仅不用发工资,我还能给学校捐钱,选我选我!我捐图书馆!”
这是不知道哪里来的煤二代,对许青山极尽崇拜的。
许青山对于网络的这种阵仗也有些汗颜。
可能这些网络上的网友们根本就不知道等他们进了青山高等研究院之后,将要面临的是什么样的工作强度和脑力风暴吧。
或许对于在科研界当了许多年科研牛马的老博士们来说,那是一种享受。
可是对于那些刚刚从高中毕业出来的年轻人们来说,就是一种艰巨的挑战。
不过许青山和王长平他们坚持要在青山高等研究院转型成青山大学之前就开始招收本科学生,哪怕是以这样的形式进行的,是因为许青山认为国内的学生想要培养好足够先进的学术思维的话,就必须要在本科阶段打好学术思维基础。
这一点,在国内学术界也是体现得非常明显的。
有时候各大高校的导师在选择研究生的时候,会更愿意选择名校出来的学生,而不是其他普通院校的学生,其实并非是直观的院校歧视。
说句zz不正确的话,有时候,歧视也是一种概率论总结。
因为导师们会更希望学生能够快速上手课题组的工作,并且能尽快的完成个人的提升,达到有学术产出的高度。
但是普通院校的学生本身能够接触核心学术和先进学术的机会就比较少。
无论是本科阶段的教师资源还是设备资源都很有限。
在基础不扎实的情况下,还存在着各个方面在个体上的差距。
想要做到后发制人,那就是难上加难。
许青山当然也想过达者兼济天下,但他也没有办法否认的是其实科技学术圈并不需要有那么多的人,只需要有最尖端最前沿的一批人就足够了。
因为哪怕只是最尖端最前沿的这些研究者,他们的存在也有十数万人。
国内很多硕士和博士的毕业论文,最大的作用就是用来填充资源库,至于真正能够落到实处的应用型研究寥寥无几。
许青山不希望自己的青山高等研究院未来也会被同化成这个样子。
因为那样就会违背了他建造这所学校的初衷。
所以他提出来的15年,一贯制本质上就是想要从零基础开始调教培养学生,让他们快速的拥有学术思维和学术前沿研发能力,并且让他们能够快速的成长到一个成熟的阶段。
在许青山自己没有提出来的个人展望里,他希望这些十七八岁就进入到青山高等研究院里面进修的学生们,在15年之后也就是32岁33岁的阶段。
他们毕业的时候就能够靠着手中的成果和实力成为国内任何一所高校的副教授。
要注意,这在许青山的心目中是所有学生的平均及格线水平。
实际上目前能够做到这种水平的,放到哪里去都能算得上是学术界青年学者中的佼佼者。
可许青山从来没有忘记,他建立青山高等研究院想要对标的永远是那一家屹立在西方学术之巅的院校。
许青山在结束了繁忙的学术工作之后也开始回归到家庭中多陪伴陪伴,家人一起在华夏境内游玩。
他们现在一家人都不太适合出国。
毕竟在今年华夏对外的发言上,世人都知道了华夏的芯片行业得到了巨大突破。
西方世界质疑华夏的发言只不过是空口白牙,只有真正见到可以量产的芯片实物,他们才会承认华夏在芯片行业做到了全球领先的地位。
但很快他们就因为自己说的话被打脸了。
2012年的下半年,京城小米集团发布的最新一款supermi系列手机,搭载了一颗由华夏全自研的14nm制程的量产芯片,这款手机的设计概念和性能在各个机构和平台的测评中,远超其他手机。
但这并不是结束,而仅仅只是开始。
许青山并没有因为自己和小米的关系,就选择了将芯片独家供应给小米。
因为这颗芯片虽然是在自己的主导下研发成功的,自己在芯片的供给选择上也有足够重量的发言权。
可许青山也非常清楚,这并非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战争,而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
他选择了把技术上交给国家,自己只保留一部分利润分润权,而分出来的这笔利润,他也承诺会完全投入到青山高等研究院和未来的青山科技城的建设之中。
由国家牵头建立起了华夏芯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