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436章 447【再见潦草小狗余桦,复印件比手稿贵!】  1991我的年代华娱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凑合,凑合。”

话语谦虚,但他那微微上扬的嘴角,还是出卖了他内心的真情实感,显然是无比喜悦与高兴的。

去年他在《收获第六期发表长篇小说《许三观卖血记,可以说继《活着之后,再次震动文坛。

有报纸评论家认为余桦写的这篇小说,已经可以被奉为经典之作,足以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國百部经典文学作品之一!

这一说法,也得到了很多文学大师的认可。

站在旁边的赵飞开口道:“老余,我听说你这小说还翻译成了多国语言,在海外出版了?”

“嗯,之前是有几个海外出版社找到我,如今正在翻译当中,应该年中就能在日本跟韩国发行,后面还有英文版……”

余桦点了点头,他这部《许三观卖血记在商业价值上,可比之前的《活着要更为成功。

因为卖血这一事件,在某个特定的时期,全世界几乎任何一个国家都发生过。

家庭的困境,妻儿老小的生活,还有一家之主的窘迫,包括卖血后换来的钱,带给家庭的一点小小的变化。

都是能让很多读者沉浸其中,为之动容的。

相比较《活着而言,《许三观卖血记,本质上是可以代表全世界几乎九成以上的底层老百姓。

看着跟李艺书还有赵飞侃侃而谈的余桦,巩丽忍不住说道:“老余,你这变化可真够大的。”

“变化大?”余桦摸了摸自己的脸,讪笑道:“是,是比之前胖了点。”

现在的余桦可比几年前胖多了,之前还是个瘦瘦高高的文艺青年,但现在搭配上乱糟糟的头发,还有刚下火车后身上带来的味道,像极了二十几年后胖乎乎的宅男。

巩丽摇摇头:“我说的不是胖瘦,而是性格。”

她跟余桦的关系还算不错,虽然这两年没怎么见面,但当初在《活着剧组接触比较多,知道他性子里有点敏感、怯懦还带点自卑,如今却浑然没有了这种感觉。

“有吗?我感觉还好。”

余桦并没感觉自己的性格有什么变化。

李艺书跟他接触不多,也不太了解,不过他也不在意,笑着道:“不管老余性格变了与否,就这头发还是老样子,潦草的很。”巩丽笑出了声:“哈哈!”

赵飞也跟着笑了起来,他之前还不太在意,现在听李艺书这么一说,余桦的头发还真够潦草的。

余桦挠了挠如枯草一般的头发,有点腼腆的笑道:“这不是坐火车闹的么,火车上到处都是人,我还没买到卧铺。”

李艺书道:“行了,不说这些了,老余,剧本带来了吗?”

“带来了,不过我就带了一份。”

余桦从包里取出了一份手写的剧本。

“给我,我找人去复印几份。”

李艺书接过剧本,转身出了房间,找上助理去打印了几份回来。

三人拿起剧本,便开始认真看了起来。

李艺书跟巩丽都是第一次看,很快就沉浸到了故事当中。

余桦写的《自梳女这个剧本,是以清末1886年为开端,讲述当时第一批顺德自梳女下南洋务工的故事。

故事横跨了三个时代,从清末到民国再到新中國成立,从女性受压迫的清末,再到民国南洋的混乱,以及自梳女年老回乡后,所看到的新中國成立后,女性群体得到的社会尊重。

别看横跨了三个时代,半个多世纪的时间,但故事说复杂也不算复杂,就是以第一位顺德自梳女下南洋的“丽姐”为视角,讲述了自梳女这个群体的诞生,再到她们面对旧社会时代的压迫与反抗。

故事结构性完整,对自梳女这个群体也有深刻的描写,包括她们为什么梳起头发不嫁人,以及那个特殊的狰狞岁月时代的烙印。

巩丽看着看着,就沉浸到了剧本中的女主“丽姐”。

好一会儿后,她抬头,眼眶带泪的说道:“老余,你这个剧本写的可真好,感觉就好像真有这么一个丽姐存在。”

余桦道:“丽姐确实存在。”

巩丽吃惊:“真有啊?”

李艺书跟赵飞也都诧异的看向他。

“的确是有,不过没有丽姐这个人,剧本中的一些故事,都是我亲自去顺德那边采访当地姑婆……”

余桦解释道:“顺德当地称呼这些自梳女为姑婆,后来我通过朋友的关系,又去了一趟新加坡,那边还有一些没有回国养老的自梳女,通过这些人的亲身经历,汇总出来了“丽姐”这么一个角色。”

“那这么说,咱们这电影还得去东南亚国家拍?”

巩丽转头看向了李艺书。

赵飞同样眼巴巴的盯着李艺书,他是这部电影的导演,肯定是希望剧组去当地实景拍摄。

虽然说在广东地区搭建摄影棚进行拍摄,倒也不是不行,但既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