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隆帝的时候,说出了一切,当时太后也在场。
原来仲秋之夜的叛乱,是事先安排好的,这一切的操办人正是温王,但是他得到了先皇、太后,以及首相的同意。
这一切的根源,主要是虚无缥缈的气运之说,当年封兖王、邕王,不过是为了给先皇延续气运,好让皇位一直在他这一脉传下去。
还专门让太后支持邕王,容妃支持兖王,哪知道这一切都是温王的计谋,甚至后来查出,当今皇帝八岁病重也是温王搞的鬼。
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报复,当年他本可以当太子的,可惜他喜好道学,弄出不少麻烦事,被老皇帝所嫌弃。
直到他有一次听说太子之位要给仁宗的时候,他主动找到当时还是升王的仁宗,表示自己要潜心修道,故而愿意让出太子职位。
而老皇帝见他这般懂事,也没有说穿,只有仁宗自己以为,太子之位是温王让的,一直对他心存感激。
对他是百般信任,这温王也是个人才,竟然真的修道有成,尤其是批命一道更是炉火纯青,当年范仲淹、韩琦等人,都是是被他批命之后,才被重用。
本来这样下去是一个君臣相宜的局面,但是温王心中对太子之位一直耿耿于怀,仁宗生了三个儿子,十三个公主,如今只剩下一个儿子,五个公主,都是他的手笔。
这次之所以动手,也是因为他算到自己命不久矣,当他算出皇帝的命数会被曹和平改变,因此才借着安排兖王造反的事情,直接对皇帝动了手。
算是应了他的卦象,当时就被皇帝准备的后手射杀当场,当永隆帝和曹和平这两个毫不知情的人,听完这些的时候,二人都懵逼了。
这么一场宫变,居然会是因为如此可笑的理由,但是这种事绝对不能流传出去,否则将会对皇室声誉有致命的打击,太后直接下了封口令查抄的证据,也全部毁掉。
所以现在韩琦一封奏疏上来,吕夷简实在是没有办法辩驳,最终只能黯然收场,但是这只是一个开始。
随着吕夷简的退场,晏殊、丁随、章得象也被大臣连续参奏,四人也尽数被罢黜,这让韩琦又一次威震朝野,毕竟一奏罢四相的威力,不同寻常。
韩琦随即就被起复同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资政殿大学士、观文殿学士,在首相空缺的情况下,已是朝中第一人。
曹和平做为他的学生,在他腊月初回到汴京的时候,亲自到延津渡口去迎接他,韩琦看到他很是开心。
“和平拜见恩师。”
“你何须多礼,这么长时间,我也并未教过你什么,你高中一甲探花,也是你自己努力得来的结果。”
“若非有恩师,和平绝无可能得中一甲。”
“好了,就不说这些客气话了,在真定这段时间,多亏了曹家的襄助,这些我都记在心里,而且曹家在你的把控下,发展迅速,让我也有了很多启发。”
“恩师这次回朝,是要有大动作?”
韩琦摇了摇头。
“官家尚且年少,如今太后垂帘听政,而且经历仲秋之乱,朝中政局颇有动荡之势,你以为真的是我有这么大的威力,能一奏罢四相。
不过是太后需要、官家需要罢了,我等臣子应当随风起势,只有遑遑大势才是真正的不可阻挡,改革变法也是如此,要乘势而为。
不能强行推动,否则就会再蹈覆辙,如今最要紧的事情,是要总结这一年多在京北西路的经验,让范相、富相回归朝堂。
和平,我到现在还记得你献出挑拨离间之计,现如今辽国能有如此乱局,你功不可没,你有没有想过,趁势北伐?”
“北伐?
恩师此次回朝,是要推动北伐吗?”
“正是,如今大周天子继位,自然要新皇新气象,而且如今大周土地兼并严重,朝中冗员膨胀,对内改革又不能操之过急。
为今之计,便是北伐,这要是你给我的启发,我仔细研究了你当年收服曹家各房的手段,得出一个结论。
当内部矛盾短期内无法化解的时候,那便向外寻找新的利益点,这样不但能转移矛盾,而且能带来新的利益增长,如此就可以稳定局势,让一切可控。”
“能得恩师信重,是和平的福气。
北伐辽国是和平毕生的梦想,不仅仅是为了给家父和二叔报仇,更是为了大周,能得到幽云十六州的险地做为屏障。
若是和平能率兵北伐,一定会不遗余力,收服幽云十六州,将辽人赶出我汉人疆域,这野蛮人更适合去为大周放牧。”
“你有此志气,我心甚慰。
等着吧,这件事会很快就能定下来的,要提前做好准备,最好能写一个应对之策,毕竟国战可不是这么好打的。”
“和平明白,多谢恩师提携。”
二人的马车到了汴京北门的时候,宫里的内侍已经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