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570章 志不在此的人  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对关中来说是必需的,相较于贞观初期,人口凋零。

可是相较于现在,关中成了一个典型的,人口膨胀却资源匮乏的地带,现实情况就是不论是水源,煤矿,乃至于土壤与布料,粮食,乃至土地都是紧缺的。

所以关中即便五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但关中也有三百万的人口,在这种现状下,关中的粮食,水源,还有人们所需的物质生活,都要维持微妙平衡。

为此,关中人不得不十分节俭的活着,甚至接雨水,存水,建设水窖都是从贞观初期保留下来的生活观念,延续到了现在。

言罢,李承乾解释道:“这就是现状,人口基数与物质需求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尽可能维持住平衡。”

张九龄又道:“那么又要到什么时候,才能结束节俭?”

“当然要一直维持了,没说过要结束。”

老先生今天说了精神与物质这两件事,给了张九龄极大的启发,为此他在文林馆写了一篇文章,给了谏议大夫张柬之。

张柬之看了他的文章非常满意,并且送到朝中之后,也让朝中众人颇为赞誉。

一个还未入仕,正要去支教的年轻人就此在朝中声名鹊起。

得到了这些肯定之后,张九龄时常去骊山与那位老先生交谈。

皇宫中,李治手里拿着一个扳手,听着一旁的陛下的抱怨。“叔叔,你知道吗?父皇竟然收了一个弟子。”

“收了哪个弟子?”

於菟摇着头道:“父皇那边的人都没说,叔叔有所不知,现在有关骊山的事,我也不知道,父皇不愿让人知道的,就连朕这个皇帝也不能去打听。”

李治好奇道:“会不会是那位声名鹊起的张九龄?”

“或许吧。”

皇城内的秘书监,在这里的多数人都是年轻官吏,如今执掌秘书监的监正是卢照邻。

卢照邻是当年幽州有名的才子,听说当年他是礼部侍郎。

一个好好的礼部侍郎怎么来秘书监任职了?

用周遭人的话来说,难怪卢监正总是一副郁郁不得志的样子。

秘书监总是很忙,有人来来往往走个不停,还有人正在与往来的官吏争执着,还有甚者嘴里吃着东西,还要整理着卷宗。

在这个地方每个人都很忙,忙到要不停地校对文书,要不停的往来运送文书。

王勃看着在场的众人,很多年轻人入朝为官开始,就从秘书监开始做起。

在这个忙碌到甚至能够看到纸张飞扬的地方,王勃感觉这里就是一个战场,哪怕同年考取进士的李峤都要从这里开始,大家都在同一个起点,哪怕他是进士,也不过只是在将来晋升的过程中会被朝中大臣高看一眼。

但在王勃看来,他还有很多机会,有更多的把握从这里率先走出去,至于那个叫张九龄的少年人,现在连支教的路程还没走完,还不是威胁

在这个喧闹的秘书监,就差有个人大喊,大喊着:兄弟们,科举及第只是刚开始,谁不努力谁就会落后,朝中给我们的只有这么几个名额,是要留在长安,还是要去各地为官?

在这么多人的认知中,当然是要争取留在长安城。

这就是一个弱肉强食的战场,那有出众的策论被朝中的人看重,那么你早晚可以离开秘书监。

王勃注意到有人为了争执一卷文书竟然在这里动起手来,再看卢照邻,这位卢监正依旧是淡然处之的看着书。

直到双方越打越凶,有人去叫了金吾卫过来,才让秘书监安稳一些没有被拆了。

忙碌了一天之后,王勃走出了秘书监,姚崇走来,解释道:“以前的秘书监不在这里,而是在前面。”

秘书监的位置有了变动,以前应该是在靠近中书省的位置,但如今的位置放在最末尾,依旧是最靠近朱雀门的位置,从这里一步步往承天门走,人就越少,权力也就越大。

王勃忙行礼道:“恭贺姚兄就要离开秘书监,听说是在户部的度支司任职?”

姚崇摇头道:“苏味道比某家有本事,他早在三年前就去刑部任职,听说这一次又调去了兵部。”

注意到王勃的神情,姚崇拍了拍他的肩膀道:“无妨,现在的朝中很公正,唯才是举,民生,吏治,兵事,边关,外交诸多事对你们来说都是机会。”

次月,当王勃又要跟着一众同僚去秘书监任职,他听说一直以来郁郁不得志的卢照邻辞官了,一早就陷入了忙碌的公务中,王勃望着门外,竟然有些羡慕卢照邻了。

春明门外,裴炎送着卢照邻走到官道上。

“没想到你就这么辞官了。”

卢照邻坐在马背上,神色前所未有地轻松,他笑道:“朝中那样的生活,不适合我。”

裴炎递给他一个布袋子道:“近来在崇文馆找了几卷书,你若走远了又找不到人说话,就看看书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