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日里父皇不在朝中,孙儿都不让英公早朝,英公年迈了,父皇也应允。”
“你若得闲,多去英公那里走动。”
“可英公……”
李世民道:“你是觉得英公掌天下兵马,你不敢与英公走动,怕冒犯你父皇的忌讳?”
“孙儿从未如此想过。”
李世民拄着拐杖站起身,往前走了两步在床边停下,道:“当年朕得了一场重病,才发觉你父皇早已能执掌国事了,你父皇当年也是一个善于进取的孩子,他不会放过一丝一毫掌权的机会。”
李世民耐心劝道:“你父皇是个很厉害的人,若说谋算得失朕不及你的父皇,你且去见英公,你父皇会知道你的心意。”
“孙儿领命。”
长孙皇太后询问道:“承乾是打算退了吗?”
李世民道:“朕的这个孙儿不如他父皇太多。”
长孙皇太后平时还是很溺爱大孙子的,她又道:“这世上也没几个像二郎,像承乾这般厉害的人,你怎么能让於菟来比。”
李世民无言一笑,道:“一般一些也挺好,这样就挺好的。”
今年大朝会,又来了几个高卢人,倒也让今年的朝会多了几分别开生面。朝会之后,李承乾就听说了太子去见英公的事。
本来没什么大事,可是上官仪却跑来解释了,他慌张地作揖行礼道:“陛下,太子听闻英公病重才去探望,太子心性纯良,却无他想。”
“朕自然清楚自己的儿子,上官兄不必如此。”
上官仪还是低着头一副请罪的样子。
李承乾觉得自己喝问一句,他多半就要以死铭志了。
“上官兄……”李承乾揣着手走到殿外,走到他身边,道:“你觉得太子去见英公,给英公看病是他自己的想法吗?”
上官仪神色又多了几分慌乱,他再一次行礼道:“臣……”
李承乾叹道:“朕当然也清楚,这不是你的想法。”
闻言,上官仪长出一口气了,可心中的石头依旧还悬着。
“不只是你,换作他人大多都不敢让太子这么做,唯独朕的父皇,让太子去见英公是父皇的意思,也是为了让太子自己去争取,为将来登基做准备。”
李承乾再看一眼上官仪,拍了拍他的肩膀道:“以后再有这种事情,不用这般慌乱地来向朕解释,你可以与东宫的众多属臣商议一番,你觉得朕安排这么多人教导太子是为了什么。”
上官仪又道:“臣枉费陛下心意,臣失职。”
李承乾一边走着背对着他摆手道:“退下吧,烦了。”
上官仪再一次行礼,道:“臣告退。”
太子去见英公之后,接连半月都在英公府与东宫之间来回走动。
今年的夏天,李治回到了长安城,他带来了一驾车,这驾车不用牲口拉,也不用人力推,只要给它喂煤石,它就能动。
这驾车有六个轮子,是用铁皮铸造的,看着像是一个装了轮子的大炉子。
在一众兄弟姐妹面前,李治第一次让车子动了起来,车子吞吐着蒸汽与黑烟,缓慢地行进了三里地就停下了。
再看李治让人忙碌地敲敲打打,似乎是坏了。
李丽质叹道:“稚奴,还真是……”
现在的李丽质有一个儿子三个女儿,她的儿子已继承了杜家的所有财权,与杜荷早就隐退了,偶尔会去北苑走动,看看近年来的朝中事,作为消遣。
东阳道:“挺好的,至少这车动了。”
李承乾笑道:“确实挺好的。”
李丽质低声道:“我怎么听说近来稚奴与小武不太对。”
东阳道:“小武?”
“嗯。”李丽质接着道:“小武是个很激进的姑娘,前两年她还说女子兴办作坊,兴办商铺是大唐的下一个巅峰期”
李治灰头土脸地跑来道:“让皇兄与姐姐见笑了。”
李承乾道:“无妨,这已经很好了,朕给你三千贯钱,去洛阳建设一个作坊,那里有运河,将这个东西用在船上试试。”
李治又如醍醐灌顶,忙道:“谢皇兄指点。”
乾庆二十八年,李治的事业开始突飞猛进,有道是一朝功成,往后就是一马平川。
李治造出来第一台用蒸汽机驱动的大船,这艘大船就在运河航行,不需要借用人力就能够逆流而上。
其实李承乾一直对这个蒸汽机不太满意,不论是造型性能或者是大小……但总归是有了,至少这也算是造福后世了,大概吧……以后总不会更坏了吧。
终南山位于秦岭的中段,长安之南。
李承乾见到了那个每天都在挖终南山的人,偶尔会有人去帮他,多数时候他都是一个人挖着。
英公道:“陛下,太子时常来看望老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