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79章 她姓甚名谁  临安不夜侯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地拿去惩办了。

有夹带的倒好说,查出小抄,那就罪证确凿。

至于说冒名顶考的,虽说那浮票上没有照片,对于形貌特征记载的非常简单,可是一旦被发现,惩罚极重。

而能代考的,都是考过了有功名的,你得给人家多大的好处,才能叫人家舍得功名前程来帮你作弊?

所以,哪怕形貌记述简单,要要找个形貌符合的人也不容易。

其中一位考生的形貌上就记载着体矮而瘦,无须。

结果持“浮票”来考试的人,倒也不是很高,却很胖。

须嘛,他也没有,但他那青渗渗的胡茬子实在是……

他被拖走时还在大呼,自己只是最近吃的太胖了……

杨沅走的是“锁厅试”考生的专门通道,这个通道考生比较少。

而且因为他们本就有官身,检查起来也要尽量给他们留些体面,所以倒还好。

他顺利通过检查,进入考场,便被引到了“锁厅试”考生的区域。

虽然都是一间间的小号房,不过他们这一片区域相对显得不是那么逼仄,置身其间还算舒适一些。

杨沅找到自己的号房,把吃食和文房四宝放好,面前的小板板放下来,便轻轻研着磨,籍此平稳自己的情绪。

不然一旦慌乱起来,把背好的文章忘个干净,那就完蛋大吉了。

等考生全部就位,主考官就在帐帘外挂起了今日第一科考试的考题。

随即就有兵卒举着写了考题的大牌子,在一排排号房前缓缓游走起来。

杨沅一瞧那牌子上的考题,果然和自己拿到的考题一模一样,不由得心中一喜。

他铺开考卷,提笔润墨,凝了凝神,便用工整的楷书认真书写起来。

这科考,唐朝时候是一年一考,宋朝早期也是这个规矩。

后来陆续调整,到如今已经正式确定为三年一考了。

不过,今年已经举行的进士考,是秦桧为了推自己孙子上位当状元,特意寻个由头,请天子加的恩科。

因此明年才是三年一轮的大考,所以杨沅只要这次“举子试”成功,明年三月就能参加“礼部试”考进士了。

杨沅的书法倒也谈不上多好,好在宋人在有些方面挺务实的。

比如他们就没把诗词歌赋列入考试内容,因为他们觉得这与治理国家要考较的学问并不相干。

书法也是,唐代科考对于书法的优美很讲究,是一个很大的加分项,但宋朝已经施行“糊名制”和“誊写制”了。

不仅考卷上考生的姓名要糊起来,而且为了防止在考卷中做记号,考官阅的卷子,都是由书吏们重新誊写一遍的,并非考生原稿。

所以,宋代虽也有“判书优”的说法,实则在科考中根本没有得到贯彻。

考官只看内容,卷面整洁即可,倒不太在乎书法这种和诗词一般花里呼哨的东西。

因此一来,杨沅这楷书,便也拿得出手了。

……

今天一大早,鹅王就进宫给太后、皇后请安去了。

两宫一见赵璩,就知道这小子是夜猫子进宅,无事不来。

如果他不是有事相求,绝不会起个大早,跑来宫中请安的。

不过,两宫倒是都很喜欢赵璩的这种随意,唯其如此,才觉得他是自己的一个晚辈,便有宠溺之意。

而赵瑗,太一板一眼了,两宫心中便觉得无趣。

当然,赵璩是从小养在皇后身边的,和皇后、太后更熟悉,大概也是其中一个原因。

听韦太后、吴皇后打趣他,赵璩脸皮厚,却也不在乎,便腼着脸道:“阿婆,娘亲,璩儿说了,你们可不许笑话人家。”

这厮也是个鬼精,求人的时候,就用最亲近的寻常人家对奶奶和母亲的称呼。

韦太后笑道:“你这孩子,但有所求,老身和你母亲什么时候没答应过?”

吴皇后也笑道:“你这厮还要面皮的?快说吧,就知道你有事情。”

赵璩便故作忸怩地道:“咱们内廷派驻在枢密院机速房的……那个……咳咳,女官……,孩儿看到了,甚是喜欢……”

韦太后听了,便笑骂道:“就知道你这孩子没个正形儿,果然不是什么正经事儿。”

赵璩道:“这怎么就不是正经事了,替咱皇家开枝散叶,那也是璩儿的责任嘛。”

吴皇后问道:“那女官姓甚名谁?”

赵璩一呆,咦?我忘了问了啊,那二郎当真不靠谱,为什么不告诉我呢?

吴皇后见他发呆,不禁有些哭笑不得:“你连人家的名字都不知道,这就看上了?”

吴皇后扭头吩咐侍候一旁的张去为:“去查查,内廷派驻在机速房的是何人。”

张去为答应一声,转身就溜了。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