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蓝汽车在当地,卖七八十万上百万的豪华车型,他们其实也不太在乎的……反正总销量没多少,影响不大。
但是四五十万,甚至未来有可能进一步降价到三十几万的海蓝汽车,这就足以威胁到当地汽车工业的生存了。
这也是去年海蓝汽车推出了海蓝slmc后,海外部分国家有所警惕,开始酝酿着对海蓝汽车加关税或采取其他防备措施的主要原因。
徐申学也了解到了这种情况……人家欧洲那几个合作的财团已经向他抱怨好几次了:徐首富你不能瞎来啊!
你搞个豪华车型,大家无所谓,但是你现在搞走量车型了,可就影响到我们了。
既然有所影响,那么就要解决问题。
要么对方加关税把海蓝汽车挡在外头,要么海蓝汽车到当地去建立工厂,走市场换技术/就业/股份/利润那一套。
总之,海蓝汽车后续别指望能够和现在这样,继续以低关税的方式直接向各国出口整车。
尤其是针对一些本身有汽车工业的国家……这是汽车工业的一个巨大特殊性。
这个行业,就不能用单纯的消费市场去看,背后往往牵扯着财团和财团之间的竞争,利益处理不好,人家会直接把你挡在门外的。
汽车行业,比智能终端、半导体更难搞……因为后两者其实难度太高。
电子消费以及半导体,其实对产业链有着极高的要求,需要大量的产业工人不说,还需要最顶级的技术,一般国家根本玩不转,哪怕整个欧洲加起来都玩不转。
半导体产业更不用说了,欧洲都没什么半导体企业了,意法半导体早就半死不活,早就跟不上时代了。
其他国家,想都别想……比如印度,一直都在尝试发展半导体产业,但是没人搭理它。
芯片工厂动辄投资几十亿美元,怎么可能随便投!
就算是要投,那也不是企业之间的事,这种级别,这种行业的大规模对外投资,那都是得上社会版新闻头条的。
智云微电子如果说想要出海,去海外国家投资建设一座十二寸,具备十四纳米工艺的芯片工厂,嗯,比如说去印度啊……智云微电子自己说不了算,甚至徐申学自己说了都不算。
得层层报批上去……当然,不用报上去也知道结果,百分百否决的,想都别想。
半导体产业,门槛极高,很多国家做梦都别想搞这个了,如此情况下他们自然不会对芯片设什么门槛。
对于没有智能终端、没有半导体产业的国家而言,他们干脆也不拦着海外产品进入他们的市场,当然……保护费还是要收的,时不时就给你来个罚款之类的。
但是汽车的话,则是门槛低很多……海蓝汽车这样的高端智能电动车搞不了,我还搞不了普通油车?普通油车搞不了,我还搞不了三蹦子?
所以,但凡是有点实力的国家,其国内多少都会有一些汽车工业,并且对保护自家的汽车工业非常上心。
这一点,参考我们自己就行了,我们的进口车关税不算高,但是其他税费高啊……为什么?就是要逼海外车企来我们这搞合资工厂,拉就业,拉税收,顺带建汽车产业链。
这是典型的市场换技术路线。
而我们不是个例,实际上大部分有些工业基础的国家都这么干,很少有工业国家有在汽车行业里彻底躺平的。
徐申学手底下的研究团队经过分析后,认为汽车行业过于特殊,无法复制智能终端以及芯片这两大行业,走纯出口模式,想要扩大全球市场,还是得走去当地建厂的路线。
在海外进行独资建厂,或合资建厂……这个要看当地国家的一些具体汽车保护政策。
当然,核心技术这些东西还是要抓在手里,尤其是一些核心零配件也不能把产线搬走,比如电池,电机这两大核心部件。
所以今年徐申学已经派遣了手底下的一些人前往欧洲,东盟以及南美这三个地区和当地的财团进行联系,然后进行实地考察,探索在当地建厂的各种方案。
对此,包永言也是比较期待的,只不过这种涉及的层次比较高……他也插不上手,都是徐申学这个老板直接和当地的一些财团进行接触的。
海蓝汽车,毕竟不是普通汽车企业……如果只是普通汽车企业,那直接去搞什么投资建厂就行了。
而海蓝汽车,是徐申学的产业,同时海蓝汽车过于特殊……它玩的是智能电动车,代表的是未来的方向……至少很多人认为它代表了未来方向。
所以就比较特殊一些,不是说想要出海建厂,就能傻乎乎跑过去建厂的,要不然很容易血本无归。
而徐申学直接和当地财团谈,那么不管谈判的结果如何,但是都能获得一定的保障。
因为除了老美的那几个财团比较牛逼,敢三天两头和徐申学对喷打架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