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担的乃是智云集团的最新野望‘等效七纳米工艺’的量产计划。
既然来了通城,徐申学也顺路去看了看正在建设中的第二十五厂,该厂的所有建筑都已经完成,从外表去看似乎已经是一座完好,具备生产能力的工厂了。
但实际上,该厂目前是徒有其表……因为设备还没有到齐全呢。
“第一产线采用的asml的nxt1980光刻机,目前只到货了四台,剩下的估计要年底才能够全部交货完毕!”
“第二产线采用的是海湾科技的hduv-600光刻机,目前该光刻机已经到货一台,正在进行各种试验,预计下个月开始向我们大量供货,今年年底之前就能够全部到货完毕。”
“也就是说,我们的两条产线的光刻机在年底之前就能全部到货,然后展开设备的调试,针对等效七纳米工艺的量产,提升良率进行各种测试和研发。”
“乐观估计能够在明年第四季度就能够完成基本的研发工作,然后开始备产,预计后年第一季度为集团开始供货,并进行产能爬升。”
“整体进度上来说,还是比较快的!”
“而目前,我们也已经利用已经到货的光刻机进行技术验证,预计年底就能够完成技术验证!”
工艺节点的技术验证,只是单纯验证技术路线的可行性,证明能够生产该工艺节点的芯片,然而完成了技术验证后,后头其实还有一大堆的问题,比如提升良率就是个非常巨大的问题,往往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来进行逐步的改进。
智云微电子,实际上在今年第一季度就已经完成了十纳米工艺的技术验证,但是到目前为止依旧不具备量产的能力……良率太低,成本太高,不具备量产的条件。
工艺节点的推进是非常复杂的,除了硬件设施,也就是光刻机以及其他各类核心设备的参数要达标外,还需要各类耗材的技术参数也代表,比如光刻胶,特殊气体等等。
然后各类工序也需要设计,达到最理想的情况,提升产能,提升良率。
而这些并不是说有了光刻机就能搞的,还得需要大量的技术工作。
尤其是等效七纳米工艺这种,直接奔着现有光刻机的极限能力去的工艺,搞起来难度非常大的。
毕竟hduv-600光刻机或者是asml的nxt1980光刻机,它们只是理论上具备通过四重曝光的方式,来达到等效七纳米工艺的水准。
但是如何达到这个理论设计的极限,还需要晶圆厂付出巨大的努力。
搞工艺,也不是那么简单的事。
要不然的话,asml的光刻机到处卖,也不会只有台积电和智云微电子直接上马等效七纳米工艺了……技术难度太大,制造出来的芯片成本也非常高,有种得不偿失的感觉。
四星和英特尔这两家,也在搞等效七纳米工艺,但是进度非常缓慢,大概率是要落后智云微电子以及台积电一段时间了。
看过通城基地后,徐申学随后返回了深城,也顺道看了看深城基地里的十纳米工艺的产线。
十纳米工艺产线,其实也是一个过渡工艺节点,目前智云集团里的诸多芯片设计里,只有手机芯片以及ai芯片,包括车规级算力芯片,电脑上的pc芯片才准备采用这个十纳米工艺节点。
其他芯片类型的话,暂时暂时没有这个规划。
因为十纳米工艺虽然是新工艺,做出来的芯片性能也更好,但是成本也更高,芯片的设计费用更高,流片费用也更高,然后制造成本也高,除了一些高端产品用得起外,常规产品根本用不起这种级别的工艺。
同时很多芯片类型其实也不需要十纳米工艺,有个十四纳米工艺(12纳米)也就差不多了,比如一大堆各种智能终端芯片,电脑芯片,中低端手机芯片,网络设备,车规级芯片,工业芯片等等。
至少智云集团内部的很多芯片种类,都是基于14/12纳米工艺节点来设计的
考虑到产能需求的问题,十纳米工艺节点里,智云微电子只规划了五万片的产能,只是用来满足s系列芯片,也就是明年s803芯片的产能需求。
看完智云微电子的情况,徐申学对后续也是有了一些把握。
今年先推出12纳米工艺的芯片,搭载在s16手机上。
明面的s17手机,还有pc产品则是才使用10纳米工艺。
后年的s18手机,则是采用7纳米工艺。
一年一个台阶,持续进步,提升s系列手机的性能,并维持s系列手机的性能优势。
至于大后年的话,估计还是继续使用7纳米工艺……因为智云微电子这边的等效5纳米工艺,至今都还没有什么太好的办法。
现有的hduv-600浸润式光刻机搞个七纳米就已经到了极限,可搞不了等效五纳米工艺了……这款光刻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