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六章 这里有一间民宿  火红年代,我在陕北当知青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梁少平,王硕,另外还有一个四九城知青张维。

等到大家把外套脱了,只穿秋衣秋裤钻上炕。

连续多日的舟车劳顿,按理说都很疲惫了,结果大家伙儿躺下去,居然一时半会还睡不着!

个个都觉得天旋地转。

感觉整个床板铺,都在转圈圈一样...

再加上没睡过火炕的人,误以为睡火炕很舒服....其实不然!

尤其是挨着烧火那一侧,躺上去,后背跟烙饼子一样的难受!

烫的人,得不停的挪来挪去,要不然真就变烤红薯了。

而头顶,却又有寒风不停的往脑门上钻,用不了几分钟,整个脑门都觉得有点刺痛!

下面滚烫,上面寒风飕飕的...

真真儿让人体会到了,什么才叫做冰火两重天。

“咕噜——”

梁少平肚子里发出一声叫唤。

这下可不得了!

紧接着张维肚皮也跟着咕噜,王硕也逃不了唱响空城计。

西北酽寒。

人体需要用的御寒的能量就多,大家伙儿在火车上吃的那点饭,根本就扛不住。

见叶小川仰面八叉,躺在那里发愣。

没事也得找点事的王硕冷哼一声,“姓叶的,你丫不是喜欢出头吗?现在爷几个都饿了。”

瞪他一眼!

叶小川翻身而起,朝着里屋喊“大姐,能不能麻烦你给我们弄点饭吃?”

整个陕北。

最最具有经商头脑的人,其实就得数,地处南北通衢的绥得县的乡亲们。

听知青要求半夜煮饭吃。

既然有钱可赚,那位大姐倒也不推辞。

当即就穿着秋衣秋裤,来到堂屋里开始替大家伙做饭。

陕北就是这种习惯:冬天的时候,窑洞里大家伙儿都爱穿着贴身秋衣走来走去。

而大姐毕竟是个才26、7的小寡妇。

她这么穿着一身腈纶内衣出来,浑身上下,像气球里面灌了水,一步两抖。

看得人心尖尖跟着颤。

尤其是某处鼓包严重,让人很容易产生联想。

害得炕上的一帮男知青赶紧缩回脑袋,个个仰面朝天和她说话。

不敢直视。

王硕问,“大姐,不是说绥得四十里铺羊肉面很出名嘛!你给我们做羊肉面得了。”

“那可吃不起。”

吓得大姐连连摆手,“就算是单位的公家人,他们一年到头也难得吃上几回,咱这种受苦人,哪有资格吃那号好饭食!”

王硕不死心,只好退而求其次,“要不,我听说陕北饸烙哨子面也不错?”

大姐一边烧火,一边摇头,“那是细面,咱穷苦人家可没有。

就算月初,大家去粮站门市上买了细面,也得拿到鸽子市场卖了,换成全麦粉、玉米碴这种粗粮。”

王硕叹口气,“那大姐,今天晚上你给我们做啥饭吃?”

“沙盖拌杂面疙瘩。”

大姐咯咯一笑,“放心,我每一碗里面,最少给你们滴3滴猪油,那味道...啧啧啧,可美着了!”

沙盖是一种沙漠里的野生植物。

煮在面汤里,有点像梅菜扣肉里面的梅干菜。

味道谈不上有多好。

但可以补充维生素,尤其是在冬天的时候,陕北极其缺乏新鲜蔬菜的情况下。

等到沙盖拌疙瘩做好。

大姐给里屋的几位女知青,各自端进去一搪瓷碗,又给外屋的男知青盛了一碗。

然后大姐舀一小半瓢水,倒进刚才拌疙瘩的铁锅里,用铁勺刮刮锅沿,然后拉动风箱把水烧开。

最后大姐这些清汤寡水的疙瘩汤,仔细舀进盆子,又从陶罐里夹了根黑梭梭腌萝卜条。

这就是她今天晚上的加餐了。

趁着大家伙儿在喝疙瘩汤的间隙,叶小川问大姐:“绥得县到脂米县那边,每天有多少趟班车?”

大姐回道,“每天三趟,不包括过路车。”

这次绥得下车的知青,估计最少有200多,到300名。

一下子涌进来这么多人,就算其中一部分需要转车南下,去延岸、安塞县那边下乡插队。

那最少,还剩下有一半的知青得北上俞林市,去府古、神沐县报到。

所以,最好还是得预先定好明天的车票才行。

通过闲聊。

恰好又打听到这位大姐的两姨的二姐夫,正好是“绥得县汽车运输服务社”的驾驶员,刚好负责跑绥得——脂米这条线。

于是叶小川便拜托大姐辛苦一趟,赶紧去找她那个二姐夫,帮忙预定一下明天的车票。

叶小川和大姐在商量预定车票的事情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