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56章  影视:从闯关东开始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4)至于英国,还需要看后续的德国(欧洲)力量与英美的发展对比,但保住欧洲大陆是问题不大的。

德国获胜的方式是什么?

不考虑敦刻尔克放过联军、进攻毛熊被拖后等不靠谱的事情,

先从战争进程整体考虑。

1)进攻波兰战役:德国打得很好,可以了。

2)西欧战役:经典之作,可以了。

3)不列颠战役:虽然打得不好,但事后理性分析,当时的德国确实没有实力打垮英国空军。

德军实力并无绝对优势,并且此时英国的飞机生产速度与德国并无差距,作为进攻方的德国是无法完全打跨对方的。

进而发动渡海战役(德军的海军实力更是处于更大劣势)

4)巴巴罗萨战役:虽然有一定的失误,但相比毛熊打的已经很好了。

但是,终究没有打垮毛熊,随着莫斯科的失利,对苏战争也日渐艰难,直至斯大林格勒惨败。

到了1943年,德国已无明显优势,7月份的意大利战役结束了德国两年单线作战的美好时光。

5)对盟军作战:英国虽然没有被打垮,但是其陆军力量在1943年前是可以忽略的(不扯北非了,那都是英吹、隆吹喜欢玩的);

丑国在1943年之前的战事也是以小规模、积累经验为主,尚无法发动大规模的跨海远征(毕竟要训练数百万士兵、海陆空三军武器的大规模生产、大规模两栖作战的摸索,强大如丑国也要两年时间)。

随着1944年到来,盟军完成大规模跨海远征,丑、苏、英三国的人力物力优势彻底压垮德国,失败也就不可避免。

从上分析,德国获胜的唯一机会,就是在1941夏季到1943年夏季的两年时间里打败毛熊,并在1944年春天之前把大部分陆军调至西线,防御英美的入侵(此时,虽然英美仍然具有优势但不再是压倒性优势,在这种情况下要跨海把优势部队投送到欧洲已基本不可能)。

至于再之后,就要看德国(欧洲)与英美的长期发展了。

下面重点分析,德国如何在1943年夏季彻底打垮毛熊,并将其势力逐出欧洲。

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

德国的巴巴罗萨计划为什么无法打垮毛熊?

德国巴巴罗萨计划的构想,是以波兰战役、西欧战役的经验为基础,意图以一次快速闪电突击打垮毛熊以结束战争。

由于波兰、西欧战役的过于顺利,使得德军高层对苏联战役过于乐观,对于毛熊的超大纵深、极强的动员能力未引起重视,以至于最终闪电战发展成为总体消耗战。

而一旦进入总体战、消耗战应该怎么打,德军高层基本是忽视的,以至于发展成后续的失败。

首先回顾波兰战役、西欧战役。

波兰战役:波兰纵深较小,且其国土被德国的东普鲁士、捷克(已被德国占领)包围。

1939年9月1日战争开始,德军也分两路从东普鲁士、捷克开始突击,利用兵力、武器、战术优势快速包围波兰主力,至9月中旬波军主力已被消灭,国土沦丧半数,失败已无可挽回。

西欧战役:法国实力强于波兰,但依然存在小纵深问题,在初期受到重大损失后无力挽回。

战役从1940年5月10日开始,德军三路突击。

北路进攻荷兰,英法联军北上迎击;中路从阿登森林突破直插英吉利海峡;南路佯攻马奇诺防线。

由于联军判断失误,中路德军的突击取得快速进展,在突破色当之后在北方的联军即将被包围,唯有撤退,这就是有名的敦刻尔克撤退让无数元首的粉丝扼腕痛惜,其实德军当时也有各种考虑,这三十万联军对战争整体进程的影响也没那么大。

注意:这只是战役的第一阶段,德军未进攻敦刻尔克也是为下一阶段保留装甲实力。

法国政府进行了全国总动员,征召500万兵员,英国的后续远征军也在准备中,但是但是但是,小纵深的问题来了。

德军已经逼近巴黎,大片工业区即将失陷需要时间搬迁;

新征召的兵员形成战斗力需要时间;新的防线需要时间来巩固;

可是,已经没有空间来换取时间了;

所以,第二阶段的战役呈一边倒之势,很快以法国投降结束。

这里顺便提一下不列颠战役:法国投降后的英国正处于历史上最危险的时刻,陆军与德军比几乎可以忽视,但正是有英吉利海峡这个短时无法逾越的纵深,英国可以总动员,空军暴兵、加强海峡防御,德军只能望洋兴叹;

后续德国再要征服英国,只能以总体战的方式和英国拼海空军,虽然德国总体实力强于英国,但是有苏联的巨大威胁,德国无法全力投入海空军发展;

那么对于德国,更好的方式就是利用英国陆军虚弱无法染指欧洲大陆的空隙,利用陆军优势打垮毛熊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