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否击败英国,结果显而易见,也无法击败英国。
能否登陆英伦的关键不在制海权而在制空权,谁能拿到英吉利海峡的制空权谁就拥有了英吉利海峡的制海权。
可惜不列颠空战元首用1万多架飞机和空勤人员证明,以1940年的科技和工业生产能力,一个强国根本无法彻底击溃另一个强国的空军。
更何况德国还拿出本来已经不足的轰炸机力量去袭击了城市。
这是科技和工业能力决定的,而不是靠努力就行了,德国人已经很努力了,海狮计划期间飞机的产能全开,已经影响了坦克的产能,但还是无法取得制空权。
除非德国1940年就能完善喷气机技术,取得代差优势,1940年海狮计划就不可能成功。
虽然无法登陆英伦,但不代表德国就应该在1940年后半年闲着,应该积极介入北非战事,先用伞兵拿下马耳他要塞,控制地中海中段制海权,之后进入埃及,夺取苏伊士运河,切断印度-地中海-不列颠航线。
之后继续进攻攻占叙利亚、伊la克,保障伊朗的独立,二战伊朗亲德国,武装伊朗,威胁阿三。
这样就获取了中东的石油资源,同时避免了苏德战争最紧张阶段需要分兵北非的尴尬。
同时切断了印度地中海航线,英国运输船要绕道南非,影响了运力。
同时威胁了阿三,减轻德国本土防空的压力。
那么德国要怎样才能打下英国?
如果仔细研究二战史,尤其是苏德战争,1941年德国根本不可能攻进莫斯科,或者将毛熊彻底击溃。
早1个月不行,早3个月更不行。
由于毛熊春季雨天导致的泥泞,春季并不适合进攻,如果德国在45月份开始入侵毛熊,就会陷入泥泞之中,而毛熊可以从容后退组织防线。
最早开始的入侵时间只能是5月中下旬。
即使5月22日入侵开始,比6月22日早一个月德军也无法打进莫斯科,更无法让毛熊崩溃。
台风行动从9月30日作战开始,到10月13日完成维亚济布布良斯克合围。
同时持续2周的秋雨开始,德军被迫在泥泞中爬行。
11月15日地面终于结冻变硬,解决了泥泞的问题,德国国防军的装甲先遣部队先解除了束缚,德国坦克集团军开始对克林发起攻击。
首先寒冷天气对给苏德双方造成的困扰是相同的,在毛熊的解密文件中毛熊在莫斯科会战因严寒导致的非战斗减员比德军还多。
其次严寒不仅仅带来了困扰,也带来了帮助,封冻了路面,解决了装甲部队机动的问题。
德军仅仅攻克了莫斯科的外围据点克林,夺取南部门户图拉的企图破产,而莫斯科外围的三道防线的边都没碰到。
德军攻不下莫斯科是实力问题,不是天气问题。
就算提前一个月8月30号开始台风作战。
到完成维亚济马布良斯克合围,俄罗斯雨季也到来了,泥泞的路面会给苏军更多的准备时间。
对莫斯科外围的攻击也只能从11月15日地面结冻变硬开始相比历史位面毛熊多了1个月构筑工事、集结兵力和部署反击的时间。
德国打赢二战唯一的机会出现在1942年春夏。
1942年初毛熊的军队达到550万人,同时租借法案美英战略物资和武器装备开始在毛熊军队中发挥作用。
虽然在莫斯科会战反攻阶段苏军损失100万人,但德军也因寒冷天气损失了50万人,毛熊最高统帅部乐观的认为德军会像拿破仑军一样在广袤的俄罗斯冰雪面前彻底崩溃,所以发布了宜将剩勇追穷寇的最高指示,苏军开始全面反攻。
对局势过于乐观的估计导致苏联制造了苏德战争最大的危机,如果德国抓住这个机会,那么毛熊将万劫不复。
从1942年初至1942年夏,苏军发动由南向北对德军全面反击,分别发动了刻赤半岛战役、第二次哈尔科夫战役、勒热夫-维亚济马战役、勒热夫-瑟切夫卡进攻战役、柳班战役,并全部取得失败。
刻赤半岛战役,苏军损失了3个集团军(第44、第47及第51集团军)21个师,共有超过16万人阵亡或被俘。
曼斯坦因消灭了突入刻赤半岛的苏军后,攻克了要塞城市塞外斯托波尔,苏军伤亡20万,被俘9万。
哈尔科夫战役,由送人头专家铁木辛哥指挥,苏军共伤亡大约20万人,德军只付出很少的伤亡代价,大约有2万德军士兵阵亡、受伤及失踪。
勒热夫-维亚济马战役,毛熊投入100万人进攻,阵亡27万人、受伤50万人。
勒热夫-瑟切夫卡进攻战役,毛熊投入34.5万人进攻,阵亡5.1万人、受伤14.2万人。
柳班战役,毛熊惨败,阵亡6000人、失踪8000人,被俘3.2万人。
整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