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K表示远洋型潜艇,B表示大型潜艇,S表示中型潜艇,M表示小型潜艇。
1933年7月,毛熊批准了1933年—1938年期间的海军建设计划。
根据这项建设计划,毛熊打算总共建造369艘潜艇,其中大型潜艇为69艘,中型潜艇为200艘,小型潜艇为100艘。
在完成这项庞大的建造计划过程中,毛熊人采用了经过改进和完善的建造工艺。
潜艇的大部分艇体采用焊接工艺代替了过去所采用的铆接工艺,并且于1934年成功地建造了全焊接的潜艇。
由于采用了焊接工艺,毛熊海军潜艇艇体的强度得到了空前提高,同时在建造潜艇的过程中还节约了大量的钢材,建造潜艇的周期也大幅度地缩短。
后来,毛熊对最初制定的潜艇发展规划的具体内容进行了修改,决定在1933年—1938年期间计划建造的潜艇总数为198艘,其中M级系列Ⅵ型潜艇26艘、M级系列Ⅵ-1型潜艇20艘、S级系列I型潜艇3艘、S级系列列-1型潜艇47艘、SHCH级系列X型潜艇32艘、L级系列XI型潜艇6艘、M级系列X型潜艇5艘、M级系列X-1型潜艇46艘、L级系列Ⅷ型潜艇7艘、K级系列XIV型潜艇6艘。
毛熊海军建造的S级潜艇实际上利用了德国提供的设计图纸。
在建造S级潜艇之前,一些毛熊的潜艇设计师被派往德国,与德国的潜艇设计师共同协商该级潜艇的设计修改问题。
接着,三名德国工程师被派遣到毛熊的列宁格勒去帮助毛熊人建造S级潜艇的首制艇。
S级潜艇的首制艇是于1934年12月31日在列宁格勒的奥尔忠尼启则造船厂正式开工建造的。
第一批建造的S级系列型潜艇共有3艘,它们最初分别被命名为S-1,S-2和S-3号潜艇。
而M级、SHCH、级L级和K级的各系列潜艇都是毛熊的潜艇设计师自行设计并自己建造的。
在这一期间,苏联海军除了建造潜艇之外,还对潜艇上的不依赖空气的推进系统进行了深入研究。
这些不依赖空气的推进系统也就是目前人们所说的潜艇AIP系统。
毛熊海军开展潜艇不依赖空气推进系统的研制工作是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开始起步的。
1938年8月,毛熊制成了一台REDO型不依赖外界空气的柴油机,并将该机装备在S-92号潜艇上。
S-92号潜艇曾经进行过数次航行试验以及下潜试验,但是该艇还没有来得及进行更多的试航时,战争便爆发了。
于是,S-92号潜艇便于1941年被保存在列宁格勒的苏达米赫造船厂内,直到第二次世界大站结束之后,S-92号潜艇的试验工作才得以重新继续下去。
第三个五年计划的头3年,再加上前两个五年计划,到1941年6月德国纳粹军队进攻毛熊时,在这14年期间(即从1928年到1941年德国纳粹军队进攻毛熊时为止),毛熊海军总共建造了215艘潜艇。
1939年9月,当欧洲大陆卷入第二次世界大站时,毛熊已经拥有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潜艇部队,此时,毛熊海军在役的潜艇共有168艘。
此外,列宁格勒的各造船厂里还有37艘潜艇正处于建造状态或舾装施工状态。
1941年6月22日,当德国纳粹军队入侵毛熊,两国之间的战争爆发时,毛熊海军总计拥有215艘潜艇。
从数量方面来说,毛熊当时拥有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下作战力量。
另外,在列宁格勒的几个造船厂里尚有22艘潜艇正处于建造阶段。
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站期间,毛熊各舰队的潜艇总共击沉德军以及轴心国的军舰和辅助船只322艘,总吨位为938313t。
但是,毛熊海军潜艇在第二次世界大站期间的损失也是十分严重的。
1941年6月22日,当德军入侵毛熊时,毛熊海军共有在役潜艇的数量是215艘,但是到了1945年5月时,仅剩105艘潜艇,战争期间共损失了110艘潜艇。
第二次世界大站结束之后,西方国家的一些专家曾经对毛熊潜艇在二站期间的作战活动进行了分析和评价,这些专家指出,毛熊拥有的潜艇,其性能以及艇上的武备都比较出色。
但是,在二站期间阿莫仙潜艇作战活动取得的战果却并不理想。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固然有许多,但基本原因是苏联潜艇的艇员没有足够的训练。
虽然毛熊海军潜艇的艇员们在战争中表现得十分英勇,但是勇敢的行动和大无畏的精神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