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37章  影视:从闯关东开始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听起来与意大利的战术需求相仿,但是最终的结果是,IJN更愿意把巡洋舰放在最终决战前消耗和迟滞敌军,在射击上也往往优先选择保证火力。

相比之下,丑国巡洋舰需要的是对日作战的回应能力,他们被设计用于拒止霓虹的巡洋舰编队——并且因为丑国海军较大的体量,和本身“回应”霓虹威胁的战略态势,他们是真正的大舰队中的巡洋舰,相对更不考虑独立运行能力。

H.M.Navies的重巡,不考虑霍金斯级这个一战巡洋舰的技术延伸,其余是RN和RAN的条约巡洋舰A和B,俗称的郡级,约克级,本质上是二等主力舰。

他们的价值和前无畏舰时代的二等战列舰或者无畏舰时代计划由殖民地运行的那批战列巡洋舰是类似的:

在海外分部充当帝国边境防御的核心力量。

因为华盛顿海军条约把皇家海军,丑国海军和霓虹海军变成了“樱桃树”一刀砍断了诸位主力舰队的脊梁,战巡和无畏舰的可用数量急剧下降——能够在海军条约内运行,同时又足够强大能够压倒敌军二等,三等巡洋舰,对抗甚至摧毁敌军一等舰队巡洋舰的大型舰艇就只能由巡洋舰充当。

而巡洋舰最大限制即为万吨,8寸主炮,这就是郡级最初选型的计划。

海军部在5个最初重巡计划中最终决定采用了最大的方案:打满万吨,8门重炮。

而因为最初定下了4*2的主炮要求,最终结果是郡级的居住条件和整体空间令人发指的好,直到战后都有声音要求留下这批30年前的巡洋舰作为指挥舰。

英帝国从所谓的“第二英帝国”成型以来(实际上到今天去殖民化已经完成的19年,这个需求反而尤其明显了,今天的RAN,RCN或者RNZN绝对是不能没有主力舰的)一直都存在这种需求,在传统意义上,长期以来必须存在的两大舰队:

本土(大西洋)舰队,负责进在北海封锁德军,退则监控GIUK或者丹麦海峡进入大西洋的德/俄舰艇;

海峡(预备)舰队,负责英吉利海峡的安全和挑战法国舰队;

这两大舰队以外,英军在各个地理海域维持有一大批海外分部:比如在加勒比地区的西印度和美洲分部,在香江分部,澳大利亚分部,新西兰分部,地中海分部——这些舰队是注定要在帝国主力舰队能够抵达之前和敌军就进行交火的。

因此必须拥有能够摧毁袭击舰甚至迟滞敌军主力舰的二等主力舰。

1895年的声望号和之前的百夫长级,都是用于这个目的专门建造的战列舰。

进入间战时期,郡级的本质也是这种舰艇。

在郡级下水的20年代末期,IJN能够在远东拿出来能追上郡级的巡洋舰只有老掉牙的侦查巡洋舰,而USN手里只有相当于C级晚期型的奥马哈级,郡级有能力在英军主力抵达前摧毁至少是迟滞这些敌舰,争取时间。

到了战争爆发的时候,显然郡级已经不是美日德意新型巡洋舰的对手了,无法攻势部署迟滞敌军。

但是英军仍然享受着巡洋舰数量上压倒性的优势(整个轴心国海军的巡洋舰和英军本身相仿,如果计算战时完工,整个轴心国海军巡洋舰加起来也不如英军本身巡洋舰数量多),即便是战争后期才由同为盟友的USN追上,因此郡级仍然可以升级妖孽级别的电子设备后作为舰队巡洋舰使用。

大西洋海盗船里,斯佩死于第2巡洋舰队之手,即便他能暴打2艘利安德级和1艘约克级,但是在双方弹药耗尽后第2巡洋舰队仍然能拿出来一艘郡级,彻底断送了德舰的希望。

俾斯麦在逃脱过程中也遭到了萨福克和诺福克的追击,并且最终死于多赛特郡。

多塞特郡,康沃尔郡和堪培拉则是字面意义上按照自己的设计意图死于了英勇抵抗IJN的战斗中,最终为盟军积蓄力量决定性摧毁IJN做出了贡献。

郡级是整个间战后全新设计的英国巡洋舰的基础,郡级之后的约克级是缩小版的郡级,然后利安德级直接基于约克级,阿瑞托沙级是缩小版的利安德级,黛朵级和阿瑞托沙级在许多细节上系出同源。

字面意义上郡级是“没有一个无辜”的英巡的开山之作。

郡级承担了舰队职能直面敌军之后,更小的巡洋舰就可以更加安全地执行帝国警备的任务,这就是其意义的所在。

K.M的重巡洋舰则是正好相反。

和英德海军竞赛中的德国战列巡洋舰非常类似,德军的重巡洋舰需求是直接针对英军的。

既然英军13艘有8门8寸主炮,航速高达32节的郡级,总计18(5)艘重巡,那么德军就需要能够与之对抗的巡洋舰。

至于拿来干什么,那是其次的问题。

但是如果英军有德军没有,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