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37章  影视:从闯关东开始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破交战,U-9号在一个小时内击沉了皇家海军三艘装甲巡洋舰,U-21号穿过直布罗陀在地中海击沉了皇家海军的凯旋号和尊严号两艘战列舰,证明了潜艇对于水面战舰具有巨大的威胁。

在水听器和声呐应用于反潜作战之前,水面舰艇对水下潜航中潜艇可以说非常缺乏探测能力。

当时主流的反潜手段即是通过鱼雷的航迹或者潜艇暴露出来潜望镜的位置来发现潜艇,然后通过主炮或者深水炸弹进行多次概略性的攻击。

这种手段注定了攻击效率非常低下,而且非常需要机动性优良的战舰来迅速占据攻击阵位来投下深水炸弹,机动性赶超鱼雷艇的驱逐舰,也当仁不让的担当起了舰队反潜的第一人。

即使到了水听器和声呐被应用于反潜作战后,水面舰艇对潜艇依然很难精确定位,所以可以迅速改变占位,拥有小转向半径的驱逐舰进一步的加强了其反潜主力军的地位。

20到30年代,鱼雷艇母舰的概念逐渐过时,鱼雷艇对于远洋作战的舰队威胁逐步降低,而同时舰队潜艇的概念进入各国海军,潜艇对于主力舰队的威胁日益增强,也使得舰队驱逐舰的反潜功能被进一步强化,反鱼雷艇的功能则逐渐弱化。

甚至到了二站时期,出现了特化了专门用于反潜的反潜驱逐舰。

二站期间,大西洋战役虽然证明了航空反潜的效率高于水面战舰的反潜效率(大西洋战役期间,德三50%的潜艇损失来自于盟军航空兵),但是航空兵并不能保证对舰队的全程护航。

所以驱逐舰成为了主力舰队最后一层的潜艇防御圈,直到21世纪,不少驱逐舰依然在承担着这一层任务。

航空兵在一战时期就加入了海战战场,但是航空兵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都一直没有成为海战的主力军,很多主力舰直到30年代才开始逐步加强防空火力,更别提驱逐舰这种小型战舰。

到二站爆发,大部分主力舰都暴露出防空火力贫弱,火力投送能力远差于航空兵的缺点,驱逐舰也不例外,但是当时很少有驱逐舰承担着主力反舰任务,所以这么个缺点也不算明显。

直到二站结束时,大部分国家的驱逐舰的防空火力也仅仅是强化到可以自卫的程度,驱逐舰小口径防空炮和高平两用炮效率都远不如巡洋舰大口径防空炮+近炸引信组成的弹幕来的有效,但也并不是完全没用。

毕竟小口径防空炮可以对低空低速接近的鱼雷机构成严重威胁,也可以和主力舰的小口径防空弹幕一起成为阻拦鱼雷机的最后一道防线,这也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舰队驱逐舰的作用。

可是在俯冲轰炸成为反舰主流的战术后,驱逐舰的防空价值就逐渐消失了,小口径防空炮很难对高空高速俯冲下来的战机构成威胁。

航空兵在战场上大行其道还造成了另一个问题,即落水飞行员的营救问题,战列舰,巡洋舰,航母等主力战舰,在战场上减速营救落水飞行员,都是个高风险行为,可能打乱战术编队,让我方阵脚大乱,也会让高价值的战舰变成一个高价值活靶子。

所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驱逐舰又担当起了飞行员大救星这么一个角色,机动灵活的驱逐舰,可以高速到达战场的任何一个角落,对落水飞行员实施营救,保证了航空兵士气,也保住了精贵的海航飞行员。

同时,对于弃船逃生的友军战舰的船员,驱逐舰也成为了他们的救星,像著名的驱逐舰雪风号,就经常执行在战场上火线搜救捞人的任务。

鱼雷艇在一战之后就逐渐退出了舰队交战的舞台,退居二线。

而之后,承担起舰队雷击舰角色的就逐渐变为了无防护巡洋舰和驱逐舰。

担当起鱼雷艇任务的驱逐舰,开始具备了对主力舰造成威胁的火力,20到30年代建造的大部分舰队驱逐舰都拥有两座或以上鱼雷联装鱼雷发射器。

其中小本子海军更是把驱逐舰雷击当成了重点演练的舰队战术,以求驱逐舰编队在舰队决战期间通过整齐划一的超远程鱼雷齐射,打乱对手的战列线,破坏敌人的战斗队形,甚至对敌方舰队造成毁灭性的损伤。

在塔萨法隆加海战,田中赖三率领的第二水雷战队8艘驱逐舰对丑国海军第67特混编队构成了毁灭性打击,在兵力绝对劣势的情况下,依照教科书式的驱逐舰鱼雷战术造成第67特混编队,1艘重巡洋舰沉没,三艘遭到重创,两艘驱逐舰轻微损伤,而日方舰队仅损失一艘驱逐舰。

作战舰队中的护卫舰,不存在的,二站中的护卫舰几乎不会出现在任何一线作战舰队中,因为他们速度太慢了。

战前大部分护卫舰的设计航速不超过25节,战时不少应急生产出来的护卫舰航速仅仅15节出头。

而对于动辄要求20节巡航速度,30节战术航速的主力舰队而言,护卫舰贫弱的火力和低劣的航速注定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