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35章  影视:从闯关东开始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值日官将伊63的漂泊位置误记为己方位置。

在伊63数次警告的情况下,伊60仍然以12节的航速,以90度角的位置撞向了伊63右舷中部,导致后者沉没,全艇81名官兵死亡。

这起事故伊60承担主要责任,潜艇夜间航行没有执行规定航速,发现伊60后,潜艇并未采取减速规避措施。

伊63也有次要责任,它发现伊60异常后,并未主动规避,反而被动要求对方避让,造成了沉船事故的发生。

产生这一事故的根本原因在于小本子军备扩张过快,导致有经验的老兵数量不足,新兵处理突发情况时,普遍存在操作生疏、反应过慢的现象,伊63为此付出了艇毁人亡的代价。

而且小本子潜艇自身的技术落后,与其屡屡受挫呈密切正相关。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小本子海军高层受到“巨舰大炮”思想的影响,将海军的建设重点转向了大型军舰,忽视了潜艇技术的发展,从客观上对潜艇的使用产生了一定影响。

小本子自研的柴油机片面追求功率输出,导致其噪音大幅增加。

丑国一位声纳士官坦言:“小本子的潜艇航行如同敲着大鼓行进。”

连绵不绝的噪音,引起了丑军驱逐舰和反潜机的高度关注。

太平洋战争中,小本子被击沉了127艘远洋潜艇,其中水面舰艇击沉的有67艘,反潜机击沉的有10艘,占60.63%。

战术失误,促使霓虹潜艇的损失雪上加霜。

小本子对潜艇的使用停留在舰队决战的阶段,而丑军的反潜战术早已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变化。

丑军的B-24“解放者”远程轰炸机滞空时间长达18小时,配备10厘米波长的H2S雷达和深水炸弹后,反潜能力得到极大提升。

一架B-24的反潜能力与6艘护卫舰相当,具有超高的性价比。

此外,美制MK24寻声鱼雷的出现,能够对潜艇造成一发致命的效果。

霓虹海军面对日新月异的反潜技术,依旧抱残守缺,墨守陈规,海军高层幻想着用技术落后的潜艇对抗反潜过硬的丑国海军。

与此同时,小本子海军忽视了破交战的重要性,认为此举不符合勇武精神。

更为可笑的是霓虹海军不顾实际情况的需要,坚持要求潜艇实行定时上浮汇报制度,造成额外的潜艇损失。

纵观二站,霓虹潜艇的特点可以用“起步高、种类杂、任务多、战绩小、损失大”来形容。

较早起步的霓虹潜艇,成为有心人的帮凶,妄图以偷袭和闪击战术圈占利益。

事实证明,用僵化的战略指挥过气的装备,统统都是浮云。

当然,要想在这场战争中不落下风,还必须有一只素质过硬的潜艇部队兵才是。

至于那艘潜艇航母,在珍珠港之前,小本子海军的对丑战略可以总结为“渐减邀击”这四个字。

即利用巡洋舰、远程航空兵和远洋潜艇,在丑国海军跨越太平洋前往霓虹的途中,不断施以骚扰削弱其实力。

待敌方主力终于冲破重重阻碍,到达决战海域后,战列舰将以逸待劳给予致命一击,复制联合舰队在对马海战中的辉煌战绩。

为了配合这一战略的实施,霓虹海军潜艇部门将研发重点放在了大型远洋潜艇上,而这意味着潜艇要经常独自在茫茫大海上寻找并监视敌人。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小本子给远洋潜艇配备了侦察机,如太平洋战争期间霓虹装备最多的潜艇“巡潜乙型”,就可以携带一架零式小型水上侦察机。

可不要小看了这架只有1.4吨重的小飞机,它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扩大潜艇的侦查和监视范围,在必要时甚至可以执行轻型轰炸任务。

不过,霓虹海军的野心可不止于此。

联合舰队司令山本五十六甚至希望霓虹潜水艇可以“静悄悄”地接近丑国本土,然后给予其突然打击。

在他的推动下,1942年5月,军令部下达任务书,要求建造一种可以搭载两架飞机(后来改为三架)、续航距离不低于3.3万海里、可以到达地球上任意地方作战并返回、自持时间长达4个月以上的“潜艇航母”,也就是“伊400型潜水舰”。

伊400型潜水舰是霓虹海军潜艇发展的一道分水岭。

此前,霓虹潜艇舰载机的主要任务是侦查和监视,但伊400型搭载的是攻击机,从一开始就以执行轰炸任务为主。

在山本的设想中,这些潜艇可以破坏巴拿马运河的船闸,阻碍英美军舰通过,甚至绕过德雷克海峡北上,直接把炸弹扔到华盛顿去。

如此“宏伟”的计划,与之相匹配的是前所未有的设计。

在此之前,潜艇一直是一种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