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下,几经周折才于1941年1月得到了一个大队的远程侦察机,但是此举得罪了将空军视为禁脔的空军总司令戈林。
此时U—47只剩下了一条鱼雷,所以无力采取攻击,只好一面跟踪船队一面召唤附近潜艇尽快赶来。
5月挪威战役结束后,一些潜艇急需检修,还有几艘潜艇作为训练潜艇配属给了潜艇学校,新下水的潜艇还需要试航和训练,德军能投入大西洋执行破交任务的只有30艘潜艇,每天真正战斗在大西洋最前线的潜艇不超过10艘。
U—47借助夜色掩护,采取水面攻击战术对船队连续实施攻击,一口气击沉了3艘运输船。
同时装备的还有改进型AS雷达,这些装备大大有利于发现潜艇的踪迹,德军潜艇发现船队后,只要发报报告情况,就会被高频测向仪测出位置;
实施夜间水面攻击战术,则会被新型雷达发现;
1939年11月中旬,邓尼兹再次出动4艘潜艇进行集群作战尝试,U—53号潜艇发现了KS—27护航运输船队,尽管多次遭到英军护航军舰和水上飞机的压制和驱赶,但仍一直保持着与船队的接触,并引导其他3艘潜艇赶来。
有些人对护航船队体制持否定态度,认为大批船只在装完货物或卸完货物后,必须停留在港口,等待与其他船只编成护航船队,这样既浪费了时间又减低了船舶运载量。
此次护航战,英军护航舰依靠目视观察和声纳探测,无法及时准确发现德军潜艇,也就无法组织德军潜艇对船队的夜间水面攻击,损失了5艘运输船,计2万余吨。
面对如此惨重的损失,丘吉尔首相只得向罗丝弗求援,8月,罗丝弗秘密派遣以葛莱姆上将为团长的军事代表团前往英国,与英国进行会谈,并制定丑国一旦参战后在大西洋与英国海军合作的计划。
因为在潜艇威胁面前,使用宝贵的战列舰或巡洋舰为运输船护航有些得不偿失。
10月17日凌晨,U—48号发现了从加拿大开往英国的SC—7船队,该船队由30艘运输船和5艘护卫舰组成,艇长布莱克劳特少校果断实施攻击,击沉了2艘运输船,并向潜艇司令部报告了船队的航速、航向、船只数量等情报。
在这之前由于只能使用威力较小的触发引信,以往只需一条鱼雷就能解决的攻击,至少需要两条,也就使得潜艇在作战中消耗鱼雷的速度大大增加。
1941年1月英国开始在护航军舰上装备HF/DF高频测向仪,这种装置可以截获德军潜艇之间或潜艇与基地之间的无线电波,从而准确测出发出无线电波的潜艇位置。
8月17日,希大爷下令对英国实施全面海上封锁,潜艇有权击沉任何进入封锁海域的船只,中立国船只只要进入封锁海域,同样是合法的攻击目标。
与此同时,英军还研制出了机载AS—Ⅶ型雷达,能够在较远距离发现水面状态的潜艇。
其中11月和12月战绩下降的原因是战争爆发后出击的潜艇陆续返回基地补充给养,德军由于潜艇数量少,基地距离作战海域又远,在大西洋活动的潜艇数量大为降低,通常只有3至5艘,从未超过8艘。
邓尼兹在威廉港潜艇部队指挥部的作战室里,将击沉情况用大幅图表显示出来,进行仔细地研究分析,并据此来指挥潜艇作战。
水上飞机并且引导驱逐舰对潜艇所在海域进行了连续深水炸弹攻击,潜艇虽然没有遭到损伤,但被迫长时间潜航,以致失去了与船队的接触。
自9月3日“雅典娜”号被击沉后,英国认为德国已开始实施无限制潜艇战,立即消除了一切犹豫,从9月5日起开始实行在一次世界大战中颇有见效的护航运输船队体制,至10月英国同其他盟国的主要航线上都建立起护航运输船队体制。
因此邓尼兹对于这些基地的建设非常重视,亲自来到比斯开湾各港口监督建造工程,还将潜艇部队的指挥部前移至法国洛里昂。
10月17日返回威廉港,受到了海军总司令雷德尔和邓尼兹的热烈欢迎。
潜入水下,又难逃声纳的搜索,这样一来潜艇作战中自身安全性和隐蔽性难以保证。
航母编队的攻击性反潜战术,因“勇敢”号被击沉而夭折;反潜飞机装备的MKⅠ型雷达性能欠佳,只能发现5000米外水面状态航行的潜艇。
18日黄昏后,船队闯入了潜艇巡逻线,遭到了上述5艘潜艇的围攻,船队的队形被彻底打乱,德军潜艇乘机大开杀戒,击沉了19艘运输船,击伤5艘,其中U—99号战果最为辉煌,击沉6艘击伤1艘。天亮后,U—99、U—101和U—123都用完了所携的全部鱼雷而返航。
固定航线的护航运输船队,通常使用起驶点的第一个英文字母为代号,如哈利法克斯开往英国的船队代号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