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伍秉鉴巨资捐了个三品顶戴,这样,他就是朝廷命官了;
二是,伍秉鉴决定搞一家保险公司,为他的怡和行留个后路。
当然,这家保险公司不能打华夏的招牌,否则,谁保谁还不一定呢。
1835年,伍秉鉴纠结了一批广州商人,由他的小粉丝——宝顺洋行的合伙人颠地出面,成立了“于仁洋面保安行”。
在现代史上,于仁洋面是
但其实,这家挂着洋旗号的保险公司,是粤省商人纠合本银共同创设的。
近代史上,一提到附股、买办,人们就觉得这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产物。
在过去的刻板印象中,一些华商担当洋人狗腿子,唯洋是从,敲骨吸髓,欺压善良朴素的老百姓。
真实的历史并不全是这样,许多披着“洋皮”的外资公司,实际控制人其实是华人,站台面的洋鬼子才是高级打工仔。
华商附股并不是为了“傍大款”,而是找一个法律更加健全、实力更加雄厚的国家,躲避国内经常遭遇的横征暴敛。
在一个皇权可以随意猎杀私权的环境中,这身“洋皮”就等于一层铠甲,可以远离许多“红顶子”“蓝顶子”的盘剥。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
1839年3月,林大英雄来了,他的任务是禁烟。
伍秉鉴的怡和行并没有参与压片贸易,但与伍秉鉴关系密切的洋人,如英商颠地、渣甸,美商福布斯,都是压片贩子。
朝廷和洋人剑拔弩张,夹在中间的伍秉鉴尴尬、难受、无所适从。
对伍秉鉴的立场,林大英雄感到非常失望,一气之下,革了伍秉鉴的三品职衔,并套上锁链,把他关到了衙门的地牢。
几个月后,在严峻的形势下,于仁洋面保安行撤到了澳门。
一个小小的保险公司,根本无法抵抗愤怒的国家机器。
伍秉鉴面子尽失,斯文扫地。
什么三品顶戴,没有给他带来任何权势;
什么保险公司,关键时刻也无法保全自己的产业甚至生命。
当林大英雄在虎门点火销烟时,伍秉鉴嗅到了战争的气息。
他已经无路可走,他唯一的选择,就是放弃所有商业利益,与朝廷站在一起。
怡和行出钱出力,修建堡垒、建造战船,打算与英军决一死战。
然而,在刚刚经受工业革命洗礼的英国坚船利炮面前,大清精心构筑的锁国堤坝,不过一堵薄薄的纸墙,被侵略者一戳就破。
最后,还是伍家出面前往调停。
伍秉鉴的儿子伍绍荣与英军首领义律讨价还价。
英军索要600万银圆赔款,伍氏怡和出了110万。
但是,这仍洗刷不掉伍家“汉奸”“勾结洋商”的滚滚骂名。
战后,香江被强行租借,清朝国门大开,“一口通商”变成了“五口通商”,十三行的外贸垄断权一去不复返,怡和行的辉煌将成历史。
阴郁萧条的粤省内,风烛残年的伍秉鉴静静地躺在椅子上,他的内心彷徨、惆怅。
在战争的暴风骤雨中,无论他做什么,都摆脱不了衰败的命运。
在给丑国友人的信中,伍秉鉴说——如果经得起漂洋过海的折腾,他实在想移居丑国。
没几年后,一代世界首富伍秉鉴,在内忧外患、褒贬不一中,于庞大宏伟的伍氏园里,溘然长逝,享年74岁。
此后的怡和行,和大清帝国一样风雨飘摇。
待伍家后代落寞后,怡和行的生意更是一落千丈,彻底销声匿迹。
当伍秉鉴的怡和行无影无踪时,渣甸的怡和洋行则声名鹊起。
1832年,狡猾的渣甸在给他的洋行取中文名的时候,为了让名字更加响亮些,他盗用了伍家“怡和行”老字号的名称,简单粗暴地就叫“怡和洋行”。
那时候没有商标法,渣甸也是伍家的座上客,伍秉鉴不好撕破脸,也拿他没办法。
渣甸的最初目的,不过是想打个擦边球,借用一下“怡和”这个招牌和伍氏家族的势力,为自己贴金。
压片战争后,渣甸离开怡和洋行,回到英国养老。
但渣甸万万没有想到,在几代经理人的经营下,怡和洋行最后竟成了“洋行之王”。
而现在控制着怡和洋行的是威廉家族。
那位罗比威廉为什么要见朱传仁,他心里没数,但他知道,虽然现在掌控着怡和洋行的家族,和创始人没有太大的联系,但他们都一样黑心。
跟他们合作,无异于与虎谋皮。
所以,在自己想清楚之前,暂时还是不要跟对方有什么交际的好。
最近几日,德记码头和名利码头简直乱成了一锅粥,各种小混混在货栈前后晃悠,来一个人就恐吓一
番,还在货栈门口堆积天然化肥,搞得货栈臭气熏天,简直比茅坑还臭!
货栈不是没找人,但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