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684章 登基(上)  非洲建国记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陛下,我们现在就向社稷坛那边去。”

“嗯。”

……

根据东方礼仪,登基称帝是要祭天的。

是以他让蔡锦章在社稷坛那边顺便弄出了一块祭天的区域,这样社稷坛的功能就更加多元一些了。

整个社稷坛占地18万平米,东西长约600米,南北宽约300米。

其中祭天的天坛位于社稷坛的东侧,中间是社坛,西侧是稷坛。

为了避免混淆,天坛特地同社稷坛中间隔了一堵墙。

石锦堂车队到达的时候,宪兵已经把这边的团团围住了。

南华的文武官员全都聚集在此,等到石锦堂一下车,看到众多官员都穿着祭祀的汉服。

大家都凑到皇帝跟前打招呼,石锦堂同众多官员挥手致意,然后稍作招呼就进到天坛的祈年殿中更换服装。

官员采用的汉服,由郭嵩焘的两个儿子、秦墨以及钟艺林这些清国文人参考设计的,整体乃是上红下黑。

红色上裳黑色下裙,上面有花纹以及红布腰带,官员们头顶戴的帽子乃是采用明代的黑色头冠,手中拿着象牙笏板。

文武官员全都统一着装,看着倒也不错,穿这类的汉服越是年轻越显的英气勃勃。

比如石昊、曲一江、丁国栋这些年轻人穿着汉服就比身材臃肿的欧阳庚、蔡绍基等人更显精神。

而石锦堂的衮服则是以绛色搭配暗金龙纹。

衮服主体分上衣与下裳两部分,衣裳以龙、日、月、星辰、山、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十二章纹为饰,另有蔽膝、革带、大带、绶等配饰。

这些东西都是钟艺林他们参研之后确定的,石锦堂只管穿。

另外他还要戴冠冕,冠冕上的珠子乃是采用的波斯湾珍珠。

大小统一,戴在头上倒也不错。

等到石锦堂穿戴一新,众臣也都按照官位大小文武各站了一队,等候在天坛之外了。

于是石锦堂咳嗽一声,端步向天坛走去。

……

天坛仿造自东方古都,只是这边的一些建筑没有尽数仿造,只仿造了核心的圜丘坛和祈年殿。

等到石锦堂带着一干众臣到达圜丘坛上时,三牲祭礼已经摆放到位。

钟艺林充当祭祀礼仪官,他会在仪式中指引发号。

石锦堂从南面登上圜丘的第二层朝北站定,等待篝火点起。

钟艺林发号:“请皇帝和百官四鞠躬。”

石锦堂和百官听令鞠躬四次。

在他们鞠躬的同时,有从人端着盛有兽血和兽毛的盘子上了祭坛边。

石锦堂从钟艺林手中接过锦帛写就的祭文,朗声诵读:

“公元一九二零年一月一日,南华委员长石锦堂代表南华国昭告于上天曰:

惟天降鉴,集命于民,精爽式凭,视听不远。

时维六气滋生,式遵彝典,慎修礼物。

敬以玉帛牺齐,粢盛庶品,备兹禋燎,祗荐洁诚。

尚飨。”

随着祭文诵罢,石锦堂把锦帛递还给钟艺林,然后从从人手中接过酒杯。

当献祭肉的音乐奏起,兽血兽毛马上被撤走;

鼓乐声再次响起,接着司祀官念颂祝文,乐声中有人翩翩起舞,石锦堂则举酒敬天。

敬完酒,他接过新的祭文:

“维我华夏人民之君,自明运告终。

因清室昏庸愚昧,致使炎黄子孙,遭遇列强欺压近百年,民众凄苦嚎哭不得活。

惟臣,据英人之贪鄙,从其之手窃取南部非洲一隅以为根基。

遂有捕逐土著,兼击英法族裔,方为我炎黄子裔夺取疆土,扶置一汉人国。

诸臣下皆曰:恐民无主,必欲推尊帝号。

臣不敢辞,亦不敢不告上帝、皇祗。

是用公元一九二零年一月一日,于汉京之中设坛备仪,昭告上帝、皇祗。

简在帝心。

尚飨!”

如此吟罢,石锦堂再次取酒敬天。

如此再三,祭天结束。

Ps:祭天参考了老袁祭天的流程,祭词有部分是老袁的,一部分是大明宝皓上的。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