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司礼监或者万历不满意,则可以直接修改,这一过程叫做“改票”,也可以退回内阁让内阁自己“改票”。
原则上是先由司礼监“批红”,再由皇帝签署。
但此时司礼监的秉笔以及掌印太监全都是空缺的,所以“批红”这个步骤等于是没有了,直接由皇帝签署。
皇帝签署完的圣旨再发回内阁,内阁确认后交由御史台进行签署,最后再是加盖印章,公开颁布圣旨,交由具体部门执行。
当然这只是标准流程,实际上没有内阁的“票拟”,皇帝也是可以直接发中旨的。
出于对内阁的尊重,皇帝一般很少直接发中旨。
因为明代文官是一条心的,没有内阁的同意,皇帝的中旨也是很难执行下去的。
不过如今万历为了表达自己封后的决心,直接下了中旨册封郑贵妃为皇后。
“皇贵妃郑氏,恭敬端庄,才情出众,品性贤良,深得朕心。今朕承天地之命,册立郑贵妃为皇后,以彰其贤淑之德,宣示后宫之范。”
皇后为朕之配,须恪守妇道,仪范后宫。
朕在此册封皇贵妃郑氏为皇后,赐金册、金宝,享皇后之尊。自即日起,郑氏即为皇后,承继后位。”
万历所幸豁出去了,反正皇后的一切金册,礼服,凤冠都是内监制作的,内阁也管不了。
他直接下令让各监重新制作这些。
另外为了表示郑贵妃是名正言顺的皇后,再简单的调整了一下坤宁宫的物品后,郑贵妃居然直接从自己的翊坤宫搬入了坤宁宫,以此证明自己的中宫之位!
万历这一系列的举动等于是同文官集团摊牌了,潜台词是:朕就是要立郑贵妃为皇后,不管伱们内阁同不同意,我都要封!
不过不出意外,万历的册封郑贵妃为皇后的中旨被礼部給事中给封还了。
这也是大明一个比较奇葩的设定。
虽然内阁的权利很大,但哪怕是内阁首辅也是没有封还皇帝圣旨的权利的。
但是六部的给事中有这个权利。
万历现在做的事情颇有一点生米煮成熟饭的味道。
尽管六部不同意他封后的中旨,郑贵妃这个皇后没有办法举行正式的册封。
但是皇后该有的一切,很快郑贵妃都会有。
现在相当于郑贵妃这个皇后外廷不认,但是在内廷她皇后的权益一点也没有受损,已经开始统御六宫了。
这件事情上内阁同万历互不让步,关系已经搞得很僵了。
此时李献忠也已经回到了京城,倒不是因为万历同内阁的这场“立后风波”,而是因为哈齐娅就要临盆了。
当然万历的病情恶化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之一。
孩子的出世,给了他一个很好的借口。
原本历史上,王皇后死后才三个月,万历就跟着去了,自然是来不及立郑贵妃为后。
只是留下了遗诏,要封郑贵妃为皇后,百年后同自己合葬。
可由于大臣们的反对,这个心愿终究还是未能达成。
没想到如今万历在王皇后死后已经撑了4个月了,郑贵妃却依然没有成为他的皇后。
根据崔文升传来的消息,万历已经快不行了,随时可能会撒手人寰。
这就意味着自己最大的靠山很快就要倒了,但李献忠对此也无可奈何。
朱常洛这种拙劣的手段,瞒的住常云同刑部,可瞒不住情报司。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九千岁”李进忠杀人灭口的证据早就提交到了他的手中。
但这件事情他并不打算插手,原因很简单:自己的靠山从来就是万历而不是郑贵妃。
即使郑贵妃当上了皇后,对自己并没有任何好处。
试想一下,一个得罪了皇帝的太后能有啥作为?
只要这场“立后风波”不结束,即使万历驾崩了,之后大明的后宫也不会安稳。
起码短时间内他们的注意力会在后宫,这样就没人会打自己辽东的主意。
他已经做好了最坏的准备,一但朝中有撤换他的迹象,建州和蒙古立刻会攻入大明的辽东腹地。
这样一来朝廷就得倚靠他手中的兵马,至少短时间不会再动他。
当然了这只是下策,上策自然是不让朝廷有撤换他的心思,这种危险的想法必须要扼杀在摇篮里。
所以这几个月以来情报司已经做了充分地准备。
现在从内阁首辅方从哲到兵部尚书熊廷弼,以及六部主官,一众东林大佬的身边都已经安插了情报司的探子。
只要他们敢打李献忠的主意,李献忠就先发制人给他们制造“意外死亡”!
当然了这只是最坏的情况,以目前的情况来看,还不至于走到这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