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05章 黄通判的发家史  大清话事人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他才能靠着忽悠,把苏州府这些官吏变成了自己的合作伙伴。

光靠送银子,其实人脉层次还是差了点。

黄通判在积极的活动,

要干出功绩,就需要兵。

石湖巡检司范京,城守营千总胡,这都是自己人。

已经搭上了关系。

准备一起分杯羹,功劳分润。

黄通判知道这些是李郁的心腹,好友。

反而更加信任,

李郁让自己人一起沾光,说明他把握大。

如果,他的人躲得远远的。

自己反而要琢磨,是不是个圈套。

官场中人,最爱琢磨人心。

凡是有一丝不符合常理的事,他们都会狐疑。

江宁府那边,

总督府的公文也到了。

洋洋洒洒几百字,面面俱到。

得月楼,

黄通判拿着公文,

前后翻看了几遍,愣是没找到一点有担待的命令。

“贤弟,伱瞧瞧。”

今天,是李郁和黄通判两人的私下饭局。

李郁认真读了两遍。

“堪称是面面俱到,什么都说了,又等于什么都没说。”

……

黄通判忍不住笑了:

“贤弟,你总结的妙。”

“总督府有高人,一年没有4000两幕酬,请不动这样的文书师爷。”

“这样的人才,在总督部堂那,说话比寻常道台都好使。”

大清朝官场,师爷的地位非常高。

但是,师爷当中也有鄙视链。

负责公文的师爷,才是至高神。

刑名、钱粮、账册这些负责具体事务的,黯然失色。

外行可能不解。

但是内行都很清楚,公文往来,代笔奏折,这些空洞文字,才是最关键的事。

务虚,

在官场比什么都重要。

汉字的历史源远流长,

看似一个个普通简单的方块字,除了字面意思,还有多层隐藏意思。

光一个“原则上同意”,

所蕴含的东西就够讲足3个时辰,不带停,不带重复的。

两江总督府的这份公文,

用一句话归纳就是,

在你们的职责范围内,维护地方安靖的前提下,原则上同意你们采取合理的临时措施~

这句话是李郁总结的,

黄通判听了,对于李郁的观感,立马好了很多。

不仅是因为他帮自己谋划升官。

更关键原因是,他看的懂官场游戏规则,听的懂官场术语。

显然是自己人。

江湖好汉,或者是帮会反贼,是不可能领悟到这一层的。

是一个圈子的人,交流起来就放心。

信任,也就自然产生了。

这是一种很微妙的哲学,说不清道不明。

如果,你觉得和一个朋友走不近。

表面客气,礼节周到,但是怎么都感觉有陌生感。

不要多想,

根本原因就是,朋友觉得你不是圈内人。

所以他一直端着。

……

二人的聊天,

变的轻松又随意。

黄通判也适时的讲了一些,他仕途上的恩怨。

也不再掩饰,他对升官的渴望。

“贤弟不知,考上进士之后,我在光禄寺、太常寺、国子监之间辗转,好不容易有个机会外放为官。”

“能外放苏州府,也算是苦尽甘来了。”

“呵呵呵,一开始我也是这么想的。为了上任,我又从京城一家票号借贷了3000两。”

李郁点点头,

离京赴任前,都得大出血,迎来送往,同乡同年,赴任路上的盘缠。

许多人宦囊羞涩,只能从票号借一笔。

等以后到了地方,手里宽裕了,再还上。

票号也不担心,

他们会派个小厮,跟着一起上任。

名为伺候,实则是收账。

这些人可不把朝廷命官放在眼里,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收款。

直到连本带息全部结算清楚,

才潇洒的告别,去跟下一个官。

这种借贷有个浪漫的名字:京债。

这些票号的背后,是手眼通天的王爷,军机。

只要你一天在大清做官。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