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22章 各论各的  穿在1977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得合不拢嘴,“客气话就不多说了,改天去我家,我给你弄几个好菜。”

陈凡有些奇怪,“为什么不是嫂子弄?上次你不还说是让嫂子弄吗?”

安全脸色微僵,随即抻着脖子说道,“老婆娶回来是用来疼的,怎么能让她下厨烟熏火燎呢?”

陈凡顿时恍然,“哦,懂了,嫂子不会做饭。”

安全黑着脸,抱着书翻看,“要是南湖废品站能有这些书,我早就升所长了。”

他要是能把这些书钻研透,那就等于是南湖税务系统第一能手,手底下出了这么个人才,所长能不升官?

所长都升了,那所长的位置不就是他的?!

陈凡不知道安全心里的小算盘,嘿嘿笑道,“南湖才多大?我听废品站的仓库科长说了,他们那里的旧书,百分之九十来自云湖市区,下面上来的只有一小部分,而且质量也不高,除了一些闲书,别的资料书几乎都没用。”

安全听到他的话,突然愣了愣,视线落在书上,幽幽地说道,“如果在上海,回收站的好书肯定更多。”

上海比云湖大了好几倍,人口、学校、图书都更多,自然会有更多的好书。

而陈凡却撇着嘴摇了摇头,“未必。”

安全猛地回头看着他,“啊?”

陈凡蹲下来继续整理各类课本,说道,“上海的资源更多,无论什么种类的新书,第一批上市名单里面肯定有上海,而且还有专门的少年儿童书店、外文书店、古籍书店、音乐书店、美术书店、科技书店,当然了,也有专门的旧书店。

资源更多,各个单位和个人的需求都可以尽可能的得到满足,那么在旧书利用上,就不一定有小地方那么迫切。

那里的废品回收公司,还会像云湖地区的废品回收公司那样特意腾出一片地方来存放、整理旧书吗?”

其实上海也有两家经营旧书的书店,一家是56年开业的上海旧书店,这家只做旧书,但是更倾向于“有价值”的专业书籍,包括各种资料书、工具书和市场上很受欢迎的文学书,在旧书市场,这几种是需求量最大的。

更有历史价值的“古籍”,则是在古籍书店,那种已经不能算旧书,勉强可以划入古董行列。

另一家是70年代开业的上海书店,以经营旧书为主,但也会兼卖一部分新书。

不得不说,大码头就是大码头,在市场细分和经营方面,比内陆城市领先好几步。

就连云湖地区的旧书回收利用流程,也是向上海那边借鉴的。

但也正因为如此,在旧书的流通过程中,大批特定的书籍流向市场,而其他被“淘汰”的旧书,废品站可就不会再妥善保管。

所有最终剩下来的旧书,几乎第一时间就被拉走,变成造纸的原材料。

像云湖废品回收公司那样,还特意保存旧书、延缓一段时间才销毁的,在那里几乎不可能。

安全也想明白了这一点,只能摇头叹息,“时也、命也。”

要是他自己还在上海,会担心没有书买吗?直接去书店就有了啊。

两人一边整理一边聊着天,不一会儿,黄莺在门口敲了敲门,“陈老师,安叔,去吃饭了。”

陈凡放下手里的书,站起身拍拍手,“好,来了。”

安全则将刚才陈凡给他选的书抱起来,黑着脸说道,“叫安哥,叫什么叔?”

黄莺瞪着眼睛,“可是,安叔,我都叫了你10年安叔了啊!”

安全气得鼻子都歪了,抱着书往外走,“那时候你才几岁,当然要叫叔,现在你都15了吧,还能叫叔吗?以后就叫哥,安哥。”

黄莺跟在他后头,不服气地说道,“可是我爸还跟你称兄道弟呢,我叫你安哥,那不是乱辈分了么。”

安全,“那不一样,各论各的。”

黄莺,“……”

陈凡在前面走着,咧着嘴哈哈大笑。

然后听见安全说道,“你得想想,我跟你陈老师是一个辈的,我俩称兄道弟,你要叫我叔,那也得叫他叔。你还叫我叔不?”

黄莺当即干脆利落,“安哥。”

陈凡脸色僵住,笑不出来了。

……

中午饭的招待宴是大队部出资,几位领导和陈凡、安全一起,陪着司机师傅吃了顿大餐,之后又给了几套陶器餐具,才将他送走。

本来杨书记他们还给他准备了两只鸡和几条鱼,但是司机坚决不肯收,说是单位有规定,出车在外,抽烟吃饭喝酒都可以,拿东西绝对不行。

这一点和那位许放映员有点像,都是吃喝来者不拒,东西一丝不拿。

就连那几套陶器,还是陈凡说是自己烧的,托他给主任、处长、郝立洋、严利元和政工科的周姐带过去,顺便给他也塞了一套,这些都是作为朋友赠送礼物,他才开心收下,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