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76章 长见识了  穿在1977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陈凡也不坐椅子,就蹲在一旁看热闹。

这里是他特意选的位置,人来人往都不经过这里,距离工地也很近,还能听清楚工人们聊天的声音。

此时房子的地基槽已经开挖好,接着便是将一堆堆的碎石块铲到基槽里面,不一会儿,便看见从西边的坡底下拉上来一车东西,板车装了四块板,一个人拉三个人推,看着就知道很重。

陈凡立刻跑过去,他没有瞎动手,旁边还有好几個人在看着呢,怎么轮也轮不到他,万一要是跑上去,破坏这几个人的平衡就糟了。

他只是站在不远处仔细打量,发现里面竟然是一车非常浓稠的黑色稀泥。

这是什么玩意儿?

旁边有个人看见陈凡的样子,便呵呵笑道,“陈师傅没见过这个?”

陈凡笑着摇摇头,“这个还真不知道。”

一个脸生的汉子哈哈大笑,“陈师傅肯定是大城市出来的人,城里建房都用水泥砂浆,农村可没那么多水泥,也买不起、买不到,我们祖祖辈辈就是用这种泥浆建房,房子好不好,除了土砖之外,还有一点更重要,就是这个泥浆。”

陈凡瞪大眼睛,“这个泥浆有讲究?”

“当然有讲究。”

等一车泥浆好不容易拉上平地,他便主动上去帮着往工地推,同时说道,“就在坡底下有个泥浆池,你去看了就知道。”

坡底下?

陈凡回头一看,不禁傻了眼。

那头牛在干嘛?

回头看看工地,大家正一锹一锹地将泥浆铲进地基里,跟碎石混到一起。

看了一会儿,他便往坡下走,穿过一片堆了约有半米高的土砖,他停下脚步看了看,这些土砖都是用黏土做成的,表面还能看到一点稻草纤维。土砖的尺寸还不小,比普通的红砖大多了,长有一尺,宽约半尺,高也有十几公分,一块能顶得上好几块普通红砖。

而且所有的土砖都是一个大小,应该是用同一个模子打出来的。

继续往下走,很快就看见坡底有一片大约六七十平米的泥浆池。

人工围起来一圈堤坝,里面的泥浆已经非常粘稠,一头大水牛还在泥浆里反复踩踏,每走一步,旁边就有人将它踩过的脚印用铁锹翻起来。

另外还有两个人,守着好大一堆充满气味的黑土,不时将黑土铲进泥浆池。

陈凡有些好奇,“这就是做房子的泥浆吗?这土看起来好像不一样啊?”

旁边的几位师傅早就认出他,其中一人便笑道,“陈师傅以前没见过这个?”

陈凡摇摇脑袋,眼睛盯着泥浆眨也不眨,“真没见过!”

那人继续说道,“这个就是农村的‘土水泥’,先挖黏土,挑到平整的位置摊开了晒,每隔两天还要翻一次,这样风吹日晒,一直到所有的土都散开。”

听到这里,陈凡便恍然地点了点头,“让黏土自然风化。”

那人哈哈大笑,“还是陈师傅有学问,我们就不知道这个。”

顿了一下,他又说道,“晒干以后堆到一起,加入稻草末,或者其他比较硬的枯草,加点水搅拌均匀,再用油布盖着发酵。以前没有油布的时候,都要盖一座茅草屋遮起来发酵。其实不发酵直接趟泥也行,就是没有发酵过的耐用。发酵过的能用五十年,没发酵的三十多年就差不多了。”

说着指了指那一大堆黑土,“这些就是发酵过的,铲到池子里加点熟石灰和石灰水,再牵牛过来反复踩,跟人搅拌一个道理,就是人没牛的劲大,用牛也更快些。”

陈凡早已听得目瞪口呆,他还以为土坯房都是直接用泥浆黏合,没想到这么麻烦?

今天算是长见识了。

看了一会儿,上面一车泥浆已经用完,又下来拉,他打了声招呼,便跟着车一起上去。

此时门口的地方已经打起一排地基,都是用碎石块堆积,再用泥浆黏合,在外墙上还贴了一层碎砖,应该是用来增加防水功能。

时间一点点的过去,这些师傅们也都逐渐进入状态,说话的人越来越少,都在忙着做事。

大工砌墙、调配泥浆,小工则负责搬运。

陈凡这时候也看出来了,所有的大工都是请来的瓦匠师傅,所有的小工则都是本队的社员。

这也是现在农村建房的常态。

又过了一会儿,突然有自行车铃声响起,还有小孩子的欢呼声。

陈凡满脸惊讶,来了好几天,除了在大队部见到过自行车,其他地方还从来没见过,这是谁来了?

他起身走到大路上,便看见有三辆自行车顺着土坡骑上来,后面还有一群小孩子追着跑,撒下一路欢笑。

打头的那辆一看就是邮电所的,墨绿色的二八大杠,车架上还吊着一个绿色的工具袋,一个人在前面蹬,另一个稳稳当当地坐在后面,不一会儿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