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10章:开科取士  朱由榔:我不做亡国之君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明代的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

乡试并不是在你们乡上举行的考试,而是省一级的统考。

而且乡试也不是你想考就能考的,一般三年才有一次,由各省出题考试。

在这一级考过了的就叫举人。

乡试第一名也叫“解(jiè)元”,是三元里面的第一元。

著名的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唐伯虎也叫“唐解元”,正是因为他当初乡试第一,才有了这个美誉。

这个举人可不得了。

不但有资格做官,还可以免除赋税和徭役,见到县太爷也可以不用下跪,地位瞬间飙升几层。

所以我们熟知的范进先生在中了举人之后受不了这人生的大起大落,一下子就疯了。

乡试过了,高兴完了之后也要赶快打好包袱行囊,准备进京迎接人生真正的考验——会试。

会试是由礼部主持的全国考试,在考完乡试的第二年春天,全国有资格参加会试的人都来到京城考试。

影视剧里看到的进京赶考,考的就是会试。

有的人会问,那时候治安那么差,土匪盗贼横行,这些读书人进京赶考途中会不会遭到抢劫。

答案是会也不会,但基本上不会被抢。

要知道,古代对读书人可是非常尊敬的。

在那个识字率非常低的时代,很多人的家书基本上都是靠别人代写的。

还有一点,万一你抢的这个人去参加会试考中了。

那你就等着挨收拾吧!

因为搞不好这个人的身份一下子就从一个落魄的书生变成了大明的官员。

你觉得他会放过一个曾经抢劫过他的人吗?

会试考试第一名叫“会元”,是三元里面的第二元。

通过会试的精英们面临的最后一道考试是殿试。

也就是皇帝的面试。

殿试过后,皇帝和大臣会根据考生的表现来划分档次。

共有三甲,一甲只有三人,叫进士及第,也就是我们熟知的状元、榜眼、探花。

二甲若干人,叫赐进士出身;三甲也是若干人,叫赐同进士出身。

殿试第一名叫“状元”,是三元里面的第三元。

能进入殿试基本上已经是帝国最优秀的人才了。

面试这一关非常考验一个人的真实水平。

回答问题的时候皇帝会仔细观察你的临场反应。

看你是否才思敏捷,是否对答如流,是否符合皇帝心中的状元形象。

前面两点考的是硬实力,只要皇帝不傻,基本上问几个问题心里就有底了。

但最后一个形象问题,那就是软实力了。

朱元璋开了一个不好的头,导致大明一朝的皇帝在对待状元的时候,非常注意形象问题。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搞了第一次科举,状元原本是郭翀(chōng)。

但是老朱看到郭翀长得丑,不符合他心目中的状元形象,把长得帅的吴宗伯提拔为状元,把郭翀弄为榜眼。

郭翀明面不敢对老朱有意见,但私下和朋友吹牛聊天的时候,常常以状元自称。

同样的还有他的宝贝大孙子建文帝。

当时王艮原本已经被钦定为状元了,但是建文帝得知王艮长得有点对不起观众。

作为外貌协会的会长,建文帝肯定不允许自己的状元郎是一个相貌丑陋之人。

于是就摘了王艮状元的帽子,把他降为榜眼,让原来的第二名湖广升为状元。

泼天大喜砸在湖广身上,湖广表示一定为皇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可等朱棣攻入北京的时候,他立即抛弃建文帝,带着全家老小跑到朱棣那里上班。

而被建文帝降为榜眼的王艮,则从容饮毒酒自尽,以身殉国。

扯远了。

如果你非常厉害,在乡试、会试、殿试中都考了第一名,也就是传说中的“连中三元”。

那你家祖坟上岂止是冒青烟,简直是要喷火。

三元及第才千顷,一品当朝禄万种。

这是受万人敬仰的荣誉,平均一百多年才出一个。

这几年战乱,在南京的时候虽然也搞了几场科举,但因为各种各样的因素,都没有很顺利的举行。

导致大明的科举基本上从洪兴自云南起兵之后就断了。

兵荒马乱的,有时候连朝廷在哪里都不知道,更别说考试了。

现在天下暂时太平了,开科取士这件影响全天下人读书的大事,刻不容缓。

科举考试的内容主要以“八股文”为主。

虽然在后世,八股文一直遭人们诟病,但洪兴知道,以目前的社会形态,八股文的存在很有必要。

如果胡乱改革八股文,只怕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所以对于科举考试的内容,洪兴打算依照旧制,一字不改。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