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41章:热闹的天津  朱由榔:我不做亡国之君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洪兴二年(1663年)正月,清军和明军两批人马都在向天津靠拢。

这个正月,天津注定会很热闹。

天津是一个移民城市,但最初的“天津卫”是一个大军营。

从永乐到崇祯的200年间,这座军人移民为主的要塞城市,历经三次军事移民和多次人口增长,终于在明末变身商业化城市。

明末,倭寇、后金的侵入,让天津守军增加了建制和员额,间接增加了居民人数。

吴三桂不顾一切的要拿下天津,就是要为郑成功的水师打开通往北京的大门。

因为这里有一条举世闻名的运河,京杭大运河!

熟悉历史的朋友都知道这条运河在整个中国历史上的分量。

他北起北京,南至杭州,途径今天的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等地。

主要功能有民间运输、灌溉和水利、巡幸与视察、运河漕运等。

是仅次于长江的“黄金水道”。

拿下天津,郑成功水师就可以沿运河直达北京。

到时候水路两军相互配合,攻取北京,一统天下。

但天津可没那么容易就攻破。

崇祯十二年(1639年),天津总兵赵良栋加强天津卫城的防御功能,先后于环城修建了七座炮台,每日派士兵昼夜防守。

这些炮台高约13米,超过了卫城高度,有利于轰击来犯之敌。

这些炮台本来是明军修了用来防御清军的,现在却成了明军进攻路上最大的阻碍。

早就得知消息的清军此刻早已把天津武装到牙齿。

城上红夷大炮一字排开,一共有二十一座大炮。

佛朗机炮、火铳、箭矢、火药、炮弹等等一应俱全。

清军强制天津城内百姓全民皆兵,誓死守卫天津城。

耿精忠跑的比较快,很快就追上了吴三桂。

他把他这边的情况详细地朝吴三桂汇报了一下,听的吴三桂眉眼舒缓,连连点头。

“很好,年少有为,足智多谋,不愧是靖南王的种!”

得到吴三桂夸奖的耿精忠趁机又向吴三桂要活干。

“回王爷,那股朝鲜兵到哪了?我打算去会会他们,看看这些朝鲜猪知道不知道疼!”

吴三桂呵呵一笑。

“你先别急,那些朝鲜兵不足为惧,倒是有一块硬骨头,不知道你啃不啃得下来。”

一听到有硬仗要打,耿精忠一下子就来了兴趣。

“哦,清廷此刻还有硬骨头,在哪里?看我不砸碎了它,给他来个敲骨吸髓!”

吴三桂看到眼里闪着兴奋之色的耿精忠,也没有隐瞒,把他收到的情报随手递给了耿精忠。

原来,吴三桂一路平推,到达沧州之后,影密卫突然来报,清廷暗中与喀尔喀蒙古合作。

此刻鳌拜已经带着这些外籍军团从北京出发,正朝天津火速赶来阻击明军。

吴三桂大惊,立刻放缓速度,等着耿精忠和尚之信俩人。

耿精忠看完情报之后,情绪也稍微冷静了下来。

他放下情报,问了吴三桂一个很奇怪的问题。

“王爷,你和蒙古鞑子打过仗没?他们和清军相比,哪个更厉害一点?”

吴三桂一愣,这小兔崽子一天天尽问一些刁钻的问题。

这个问题他确实没想过,主要是他也没和蒙古鞑子打过仗,不好对比。

略微沉思了一下,吴三桂开口道:“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鞑子的单兵实力和建奴不相上下。只是今时不同往日,建奴打仗是为国,而鞑子是为财。为国打仗要拼命,为钱打仗那就不一定了。”

耿精忠若有所思道:“王爷,我可不可以这样理解,此刻来的鞑子,不会出全力来帮助建奴,能装样子就尽量装样子,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撤!”

吴三桂点了点头:“嗯,这理解能力还不错,是那么个意思!”

“好,那就让我来教育一下他们。好好的牛羊不放,跑来打仗,我叫他们有来无回。”

不过吴三桂并没有让耿精忠一个人去干架。

你们俩小猛人都去吧,省的到处惹事。

尚之信对苏克萨哈一路穷追猛打,苏克萨哈很头疼。

不过追到保定的时候,尚之信没追了,突然转头往天津方向去了。

因为他接到了吴三桂的命令,让他来天津,有架打!

苏克萨哈终于喘了一口气,稍作休整之后,连忙带着仅剩的十万余人回防京师。

此刻的他还不知道,他辛辛苦苦弄来的外籍军团已被鳌拜收入囊中。

洪兴二年正月十五,元宵节。

尚之信终于在距离天津一百里左右的青县(今沧州市青县),追到了大本营。

这个节日,大家注定不能在家和家人团聚了。

没有国,哪有家!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