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8章:战前小插曲  朱由榔:我不做亡国之君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这次北伐,吴三桂打的极为谨慎。

出征之前,洪兴也派了一些影密卫给吴三桂,让他们全权听候吴三桂的调遣。

大军开拔之前,吴三桂就先把影密卫派出去刺探情报了。

在战场上,情报的分量是很重的。

如果能够很好的掌握敌军的动向,那打起仗来就轻松许多。

四十万大军十一月从南京出发,一路吴三桂带领,一路郑成功带领。

吴三桂一路北上,影密卫也不断传来情报,时刻汇报着清军的情况。

吴三桂走得很慢,因为他要等水路的郑成功。

洪兴元年十二月,吴三桂三十万人马才走到济南。

才到济南,就有影密卫来报。

吴三桂挥去左右,接过影密卫的来信。

看完心后的吴三桂面色凝重,他烧掉信件,转身问道:“你确定那些来京的人是朝鲜王子一行人?”

“回王爷,千真万确!我等一开始还不敢确认,直到近距离接触过他们几次才敢确定,这些人就是朝鲜人!”

影密卫躬身汇报。

“此刻我大军压境,清廷没有迎来朝鲜使者,却迎来了朝鲜的王子,此事定有蹊跷!”

吴三桂沉吟半晌后继续吩咐。

“你们继续死死盯着这些朝鲜人。另外,想办法再派几人去朝鲜那边看看是什么情况,我总觉得有一股不好的预感。”

“是,王爷。”

影密卫领命下去。

吴三桂在在营帐内来回踱步,想了想,还是召集众将士开个会。

会议上,吴三桂把此次影密卫递来的情报大致说了一下。

他问大家有些什么看法。

此次随吴三桂出征的几乎也是身经百战的老将。

李定国,白文选,李来亨,刘体纯,还有两位小猛人尚之信和耿精忠。

众臣听罢都认为吴三桂大惊小怪。

李定国开口道:“王爷,我认为这没什么,这只不过是朝鲜向清廷示好罢了。这个调皮的小国家,我大明还在,他就想着改弦易辙了。等日后平定天下,定要好好教育一番。”

众人点头称是。

吴三桂皱着眉头摇了摇头。

“为什么早不来晚不来,偏偏这个时候来,我怀疑其中是不是有什么猫腻?”

“王爷,你是说朝鲜会派兵联合清廷共同对抗大明?”

说话的是小猛人耿精忠,此时他才十八岁。

要不是他有一个很愿意花钱的老爹,估计洪兴也不会派他随鳌拜出征。

吴三桂没有说话,很显然,他就是这样想的。

“我觉得不大可能。”白文选说了一句,“朝鲜虽然曾经被清廷吊打过,但他们暗地里却一直不承认清朝是正统。”

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接了班。

由于朝鲜频繁的联合大明对付后金,所以皇太极为了避免两线作战,决定打服朝鲜,解除后顾之忧。

所以皇太极刚刚继位,就派遣阿敏率3万铁骑,发兵朝鲜。

经过3个月的战争,朝鲜只能投降,签下了城下之盟,朝鲜和后金成为了兄弟之国。

这次屈辱在朝鲜历史上被称为“丁卯胡乱”(1627年)。

“胡”可不是什么好字,从名字上就知道,朝鲜很不服。

1636年,后金大汗皇太极称帝,改国号(后金)为大清,改族名(女真)为满洲,改年号为崇德。

迫使朝鲜对清朝行臣子之礼,要朝鲜成为清朝的藩属国。

那就更不行了!

以前咱们是亲密无间的兄弟,现在你突然想当我爹,你他妈想屁吃呢!

在朝鲜人眼里,爹只能有一个,那就是北京的明朝皇帝,因而拒绝承认清朝皇帝。

还不服,是吧,我不但要当你爹,还要去你家把你拖出来暴打一顿。

1637年元月,为了逼迫朝鲜臣服,皇太极统帅大军亲征朝鲜。

清军渡鸭绿江后,先是将郭山、定州等地50万朝鲜人剃发,并掳回辽东。

然后长驱南下,渡过汉江,直抵朝鲜首都汉城。

国王仁祖被迫在南汉山城,与皇太极签订城下之盟,无条件臣服清朝,从而朝鲜王朝变成了清朝藩国。

这次屈辱在朝鲜历史上被称为“丙子虏乱”。

“虏”也不是什么好字,从名字还可以看出,朝鲜还是不服。

但是打又打不过,骂也不敢骂,只能玩点文字游戏,意淫一把!

面对白文选的质疑,耿精忠只用一句话就打消了他的疑虑。

“自古弱国无外交。在屠刀之下,要想不亡国灭种,似乎只有屈服这条路。”

此话一出,满座皆沉默不语。

耿精忠不但姓耿,说话也很耿。

他这句话可真是在另外几位心口上插刀子。

因为除了尚之信和他(他俩虽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