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612章 二帝欲逃  房穿明末,开局后门通北美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光熙帝虽然如今在与太上皇的党争中占据了上风,但为了身后名考虑,对嘉华太上皇并没有太过苛刻。

成都的这座皇宫中,嘉华皇帝居住在第二大的宫殿内,身边仍有超过五十名宦官、宫女听其调用。甚至,就连嘉华皇帝的那些嫔妃,也都按一定规格供养着。

祈福宫。

这是嘉华太上皇入住后更改的名字。

据说他觉得大楚之所以到了今日,他之所以有如此“悲惨”的遭遇,是因为缺少福气的原故。再加上前几年偶得一门“祈福仙法”,遂在宫中每日祈福。

光熙帝到了祈福宫外,让人通报,得到允许之后才进去。

在一座檀香袅袅的殿阁内,光熙帝见到了嘉华太上皇。

如今的嘉华相较于退位之前明显清瘦了一些,再加上其外穿一件白色长袍,披散着大半花白头发,在这袅袅烟气中,竟给人一种飘渺如仙之感。

“儿子见过父皇。”太上皇帝也是皇帝,所以光熙帝如此称呼。

只是“儿臣”改成了“儿子”,便意味着如今大楚江山他做主,不再是由他父亲做主了。

嘉华太上皇淡淡道:“你不处理国事,来见我做甚?”

光熙帝道,“不久前收到军情,崋贼已破阳安关,将破简州,怕是不日就将兵临成都。”

“儿子今日问计群臣,无一人献策,看来确如父皇所说,人心已散。”

近来父子俩除了权力、利益之争,最主要的争执就是是否再次迁都。

嘉华太上皇希望在崋军打来成都前,再次迁都往大理。那边地形比四川还要险峻一些,大楚说不定能凭借地利,多苟延残喘几年。

光熙帝却觉得大楚如今上有“百万大军”,四川更是天然的割据之地。

大楚就算不能再拥有天下,沦落为地方势力,四川便是最好的选择。所以,他不想轻易退出四川。

哪曾想,即便四川有诸多险关要塞,崋军还是势如破竹地打了进来。

光熙帝更没有想到的是,各州府竟然有那么多文武官员闻风逃跑,甚至是献城投降。

如今想想,他父皇到底是多做了二十几年皇帝,对大楚百官认识得比他更深一些。

所以,他今日来见嘉华太上皇,实际有几分认错的意思。

他希望在此危难之际,父子俩能够暂时消弭隔阂,共度难关。

嘉华太上皇听了光熙帝的话稍稍沉默,随即道:“可以趁着崋贼尚未至成都,我们带上一些金银浮财,由精锐禁军护卫,逃往云南。”

“还来得及?”光熙帝有些迟疑地问。

嘉华太上皇其实也不知崋军多久能到成都,便道:“只要一两天内完成此事,应当来得及。”

“儿子这就去办!”知道还有苟活的机会,光熙帝又有了干劲儿。

嘉华太上皇则叮嘱道,“此事尽量保密,至少不能闹得人尽皆知。另外,一定要从速,拖延到第三天就危险了。”

“儿子明白!”

父子俩以为秘密逃离成都是件容易的事——他们若是只带少数人离开,确实不难。

可惜的是,父子俩并不是想逃离成都后隐为平民,而是想携带钱财及精锐禁军到云南去继续享受皇帝的待遇。

所以,当光熙帝安排下此事后,立马问题迭出。

先说携带金银浮财。

大楚沦落到今日这步,不论是户部库房,还是皇室内帑,都没有多少钱了。户部所掌握的钱财干脆就是零,至于内帑,金银铜钱加起来也不过刚百万贯而已。

在父子俩看来,百万贯能做什么?

()

既不够重修一座低规格的皇宫,也不够皇室成员及数万禁军的一路开销。

第二点就是带哪些人走。

虽然大楚几年前曾迁都一次,但因为迁得比较安稳,所以当初襄京的皇室子弟都安生生地来到了成都。

之后数年,大楚连续丢城失地,其他地方的熊楚宗室也有不少逃到成都的。

若以如今成都的熊楚皇室、宗室着实有不少人。

另外,两人的“心腹臣子”肯定也要大部分带走,不然去了云南岂不是成为光杆皇帝?

另外,若要数万禁军精锐不生二心,这些禁军的家属是不是也要带走?

然而数万禁军的家属可不是小数字,关系牵连之下,怕不是能有几十万人之多!

因此,考虑再三,父子俩决定只告诉禁军中高级将领实情,允许他们携带家属。至于低级将官及普通士卒,便不管了,以军令强命他们便是。

结果两天下来,逃亡的准备工作连一半都没做好,反倒是“皇帝要逃离成都”的消息传得沸沸扬扬。

一些权贵得知消息后,也跟着收拾金银细软,准备车马,想先一步逃离成都。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