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康原是住在七桥瓮附近的农户,据说祖上与赵宋皇亲有关。
赵康虽然经常拿这个出来显摆,自己心里却是不信的——若他家祖上真是赵宋皇亲或宗室,咋轮到他这儿,往上不知多少辈都在泥巴田里讨饭吃的呢?
说起来,虽然家住南京城外,但他家之前的日子过得可真不怎么样。
家里田产原来有多少他不清楚,但传到他爹这儿,便只剩三亩中等水田和不足一亩的菜地。
到底是南京城边,父母硬是靠着这点田地,把他们三兄弟和一个妹妹拉扯成人。
在他们长大的这些年中,官府税赋一年重似一年,尤其是在三饷相继开征之后,家里日子真是没法过了。
好他们几个都长大到能替家里干活,于是母亲就到城里给大户人家帮工,贴补家用。
这样的日子虽然能勉强过下去,但他们兄弟三个想要成家却千难万难。几年前是用小妹换亲,才给年近三十的大哥成了亲。
至于他和三弟,都二十好几了,却只能单着。
大哥成亲后按例是要分出去住的,但家里却不敢——家中就剩这点田地了,若是再分家,两家怕是都活不下。
后来老爹就找他和三弟谈话,让两人自己出去闯荡——当兵也好、到南京城里混街面也好,就算是去当贼匪都没问题,总之找个路子活下去。
就在赵康准备按老爹说的干时,南京变天了。
先是左大帅带着几十万大兵来了。
他和三弟当时想去当左大帅的兵,却因没银子报名,没能当上。
也幸亏没当上。
因为一个多月后左大帅就败了,崋军占了南京。
然后日子就迅速变好了。
最开始,赵康是想投崋军的。
然而,投崋军虽然不需要交银子,却需要通过考核——报名的人太多了,太卷,他和三弟都没能通过考核。
恰好当时崋军雇人修路、修桥、挖沟渠,虽然每月工钱不过一两钱银子,却包吃包住。他跟家里一合计,觉得好歹是条出路,便跟三弟一起去给崋军干活儿。
干了一个月,他俩就因为干活好,被选入了崋军的工兵部队,算是当上了崋军,就连月薪都涨到了一两银子。
月薪翻几倍不说,伙食也更好了。
之前当顾工虽然也包吃包住,但也就是每天两稀一干,午饭菜汤中有些油星而已。
可当了工兵后,不仅每顿菜中都能见到油星,甚至每隔七天就能吃到一顿肉——不拘猪肉、鱼肉、马肉,反正有肉。
他和三弟的身子也因此壮实起来。
最令赵康意外的是,工兵营中还有军政员教他们识字算术,给他们讲故事,教他们明白一些道理。
这样的日子,赵康以前是做梦都不敢想的,因此他和三地在工兵营中一直勤勤恳恳做事,不敢有丝毫懈怠。
今年初秋时,他们接到一个奇怪的任务,说是帮科学院等人修铁路。
当时的赵康已经认识不少字了,甚至能读一些简单的书本,可还是想不明白什么叫做“铁路”。
总不能是把铁打成砖去铺路吧?
若真是那样,也该让铁匠来,而不是让他们帮忙啊?
后来,科学院来了几个读书人,据说是什么研究生,地位跟过去的举人差不多。
来干什么呢?
教他们修路!
赵康刚听到这消息时,差点没忍住当场笑出来——读书人教他们修路?难道用之乎者也去修吗?又或者用笔墨去修?
不是他不敬读书人,而是觉得,那些习惯了一身长衫的老爷,大概连锄头、铁锹都不会拿,又哪里知道如何修路呢?
结果这些什么研究生还真就是教他们修路的,并且修的就是传闻中的铁路!
这铁路虽不是如他想的那般用铁打造成砖铺路,却也相差不大。
除了需要打好地基,还需用石子、枕木、铁轨!
总之这路修起来不知比以前的官道昂贵多少,甚至比砖石路都贵很多。
说实话,赵康真不知修这样昂贵的一条路有什么用,有那钱怕是能修十倍以上的官道了。
据说科学院的那些人是奉旨修路,赵康就更不理解了——大崋的这位皇帝名声极好,入主南京后确实让老百姓日子好过很多,听说还是神仙下凡,怎么竟想到修什么铁路呢?
这不像是故事里那些昏君才会干的事吗?
虽然心中疑惑,但这类话赵康是一个字都不敢说出来的。另外,不论是学习修铁路,还是后来真的修起铁路来,他都一如既往的认认真真、勤勤恳恳,没有丝毫懈怠。
说起来他跟这铁路也算有缘分。
铁路的一端就在七桥瓮附近,离他家不远,仅一里路而已。
他们从初秋干到隆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