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新甲从紫禁城出来,匆匆回到家,将密函随手放在书房案上,便去换衣服。
今日一位兵部下属请他吃饭,商议剿贼粮饷派发之事——地点是在一处私宅。
出门时,他想起昨日彰德府传来的塘报也被随手带了回来,便叫来一位书僮,道:“我书房桌上几份塘报,你去给送到通政司去。”
“是,老爷。”
这书僮也是个莽撞人,到了书房,并没有注意议和密函与塘报的区别,竟一起都送去了通政司。
于是,次日大明与建奴议和之事便弄得朝野皆知,舆论哗然!
说起来,陈新甲派人暗中跟建奴议和之事,其实有不少人都听说了,甚至有御使闻风奏事,以此攻击陈新甲。
但因为没有切实证据,所以大多数人都没说什么。少数上奏章弹劾,也被崇祯压了下来。
可这一次,议和密函都由通政司传抄给各衙门了!
铁证如山!
御使言官最先有动作。
他们就好像闻到血腥味儿的鲨鱼一样,纷纷上奏弹劾陈新甲通敌卖国,乃秦桧第二!
接着是陈新甲的政敌或其他方面敌人,以及觊觎他权势地位的人。
然后很多中立官员也跟着弹劾。
因为这种情况下,弹劾陈新甲就是表明他们不赞成议和,更不会通敌卖国,是一种政治正确。
至于议和是否真的能挽救大明危局,没有几个人去管,也管不了。
崇祯见朝中几乎没人支持议和,便顶不住了。
立马派人将陈新甲叫入宫中,暗示陈新甲认罪顶锅。
陈新甲知道,他只要顶锅,肯定活不成,于是揣着明白装糊涂,甚至开始尝试宣扬与建奴议和的正确性,想表明他做此事是有功的。
那么多人都在“骂”,崇祯可没耐心陪陈新甲磨叽下去,愤怒下,直接下旨将陈新甲革职查办。
罪名并非“通敌议和”,因为大明朝廷和崇祯都不想承认有跟建奴议和这回事。
于是,便以“卖官贪渎、松锦战败、剿贼战败、失陷亲藩”等罪名,被下了大狱···
在大明朝廷因与建奴议和之事闹得沸沸扬扬,又忙着给陈新甲定罪时,崋军、闯军都在攻城掠地。
李自成攻占大名府后,并没有举兵北上直取京师。
一则大明朝廷从宣府、密云等地调来了边军,配合周遇吉等京营精锐,在彰德府、广平府、临清州、高唐州、武定州设立了防线。
二则,山西及河南怀庆、卫辉、彰德三府闯军尚未拿下,便相当于侧肋暴露在山陕明军兵锋下,很不安全。
所以,闯军在二月间主要是向西打,企图攻占卫辉、怀庆乃至山西。
崋部却是分两路大军向东进攻。
第一路自然是由颍州出兵,旬日间攻占了凤阳府的这四五万大军。
第二路大军却是在武昌、黄州两府集结,等着刘升过去再发兵。
因为这第二路大军此番将顺江东下直取南京!
其意义重大,非刘升亲征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