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三章 捕猎者  回到八零,从挖金矿开始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掩护,实际上主旨目标是那满山可见的兔子野鸡。

按照当地人老一辈儿留下来的法子,上山打野物的手段不外乎就是那么几种,一是土制的猎枪,这东西快捷方便,准头足的话开了枪就有收获。可是这个眼下却是最不适用,声音一响可村人就都知道了,没有丝毫的隐蔽性,直接帕丝掉。

二是挖陷阱,上面铺上草树棵加以伪装,有动物跑上去直接就掉进去,饿个半半昏时就可以捡个现成的。只是这种也不太行,动物是骗过去了,那人也不好发现,有那个谁一路过,啪叽掉下去了,摔个腿断胳膊折的谁还不找挖坑的人算帐吗?别说批评了,吃了的心思都该有了。

第三就是放置兽夹,把跑上去的小兽腿夹住,那就没个跑了。可这个也同前一个相同,周围居住的村户多,上山的机率就很大,说不好哪个倒霉就一脚踩上去,得,结果可想而知了。这最后一种就是设套,铁丝或是钢丝拧成麻花劲儿,打成特殊的活扣儿,一头系到树棵上,另一头是圈好了套儿,猎物踩进去发现危险就会用力挣扎,套子是越挣越紧,最终把猎物锁住。

相比起前三种,这设套的猎物方式较为隐蔽一些,一旦误圈人伤害度也最小,只是这种触发的机率小,需要多座山上兽走的路径设置,而捕猎的人就会辛苦一些,需要不时的在设套的地方经常巡查,发现有猎物被圈就要及时的收取,不然就有可能被人顺手牵羊,心血白费。

因为年代特殊,四种捕猎方式能够存留下来的也只有这最后这一个,而这个也并非是人人可做,需要有着极为非富的经验,能够辨别兽爪蹄印,判断猎物大小,群奔途径等等一些专业级别的知识,而且还需要胆子大,只身进深山不害怕,有翻山越岭,步行几十公里的体力。

即便是符合上诉条件,还要做到行事小心,政令上不被允许的事总是不能见光,偷偷摸摸的起早贪着黑那是再所难免。

村子里有户人家姓吴,当家户主吴大奎就是这么个隐行式的捕猎者。平时随大流的上工,抽空就干起自己的营生,找那离家较远些的山里,码着兽蹄印经过的小叉道儿,分别设上几批铁丝套,隔个三五天去溜上一趟,或多或少的总会有些收获。

吴家有八口人,跟这里大多数人家一样都处在温饱线上挣扎着,一顿三餐喝的是稀粥,吃的是咸菜,偶尔贴上一锅苞米饼子就算是改善了。

开始之初,作为一家之主,眼见自己的几个娃吃不饱,成天的饿肚子,吴大奎咬咬牙,跟着老婆崔玉兰一商量,偷偷摸摸的就进了山。

不比眼巴前儿的小土山丘,大山里的猎物要更加的丰富多样,什么野猪、獾、豪、狍子,有时候还能碰着熊瞎子,当然碰到后者捕是不能捕的,只有闪人逃命的份儿了。

吴大奎也是运气好,进进出出大山不知道多少回了,倒是一次都没受过伤。这吃的可是弄回去不少,兔子、野鸡那是常态,狍子、獾也不时会猎到,有那么一回还溜着了头野猪,家里大半年的菜里都多了层油光。

赵明玉同吴大奎是两姨兄弟,李翠珍也同崔玉兰处的好,两家人走的比较的近,对于这进山的事也是心照不宣。偶尔吴大奎有了大收成也会想着送过来一份儿,给孩子们补一补。当然,这都得偷偷摸摸的进行,不能被人发现了。

这事儿自然是瞒不了赵家的几个孩子们,赵文多过来的这段时间里就吃到了两回吴家给的獾子肉,量虽说是不太多,可那大锅烤出来油滋滋香的特殊味道却让人记印深刻。

也正是因为清楚吴家生活改善这里头的道道儿,加上对眼下大环境的一些了解,不摆明着去捕猎,那就不能算是捕猎,顶多就是运气好,运气这东西跟着来了挡也挡不住,谁也说不出别个不是。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