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供奉在九天之上,僭越主上威福之权。
“说得更明白点,若非陛下如日立于中天,这等密疏则是天下之祸,这是个工具,就像农户手中的锄头一样,能耕地,亦能争凶斗狠,这个密疏,要看陛下怎么用了。”王崇古直接把话挑明了说,这种阴谋诡计,还是说明白说清楚的好。
朱翊钧赶忙解释道:“啊,就是说点京师的事儿,怕戚帅担心老家,就絮絮叨叨,朕绝没有指挥过前线作战,驻扎何处,如何攻打之类的,朕不通军务,戚帅在前线的胜利,都是京营锐卒勇武,戚帅指挥有方。”
要是闹到‘掐专线’的地步,地方巡抚、知府就该担心自己的脑袋了,明确规定了密疏的范围,还要请安用这个渠道,那就别怪皇帝不客气了。
“就像是朕给戚帅写信?”朱翊钧忽然找到了对应的例子。
只靠阴谋诡计是走不长的,也是无法致远的。
“还是爹高明!”王谦眼前一亮,功劳是他们老王家的,脏活累活骂名,都是张居正来背!
王崇古大摇大摆去了全楚会馆,也没寒暄,直接把《臃肿四疾疏》放在了张居正面前,一盏茶的功夫,张居正看完了王崇古的奏疏。
王崇古的制度设计里,在设计之初,只有各地巡抚、和钦定忠君体国之辈,例如侯于赵、周良寅这类人,才有资格上密疏,密匣和密疏上的火漆必须完好,否则对下追责,密疏直入御前,而不是过通政司和文渊阁。
“咱大明大县的三班有五千,小县的三班养三千的衙役,不养这么多收不上来税,养这么多,地方就只能自己想办法,考成法,解决不了这個问题。”
王崇古愣了下问道:“陛下会给戚帅写信?”
揣测圣意,可能是臣子这辈子最大的心病,皇帝究竟是什么意思,猜来猜去,最后猜错,一失足成千古恨,有了这绝不公开的密疏,下情上达,就不再是阻碍了。
“要想这密疏无效,倍之最为合用,非国朝大事用密疏、常事庶务用密疏、琐碎小事用密疏,甚至请安也用密疏,则烦不胜烦,且密疏再无用处,若有此等苗头,理当训诫、停罢密奏权柄、申斥、革罢褫夺官身功名,甚至是下狱坐罪,防微杜渐。”
日后春秋论断,他爹能不能当个中兴功臣?
“还有就是有些个衙门,早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但已经设立多年,唯一的作用就是养闲人的。”
王崇古真不知道还有这么个事儿,他也是今天才知道陛下吃几碗饭的。
密疏可以解决臃肿四疾,地方巡抚是遣官,都是以左右侍郎、左右副都御史巡抚地方,这些巡抚就是朝廷插在地方的一把刀,但这把刀到了地方,也不确定自己要裁撤某些无用的衙门、吃空饷的蛀虫,会不会得到京堂,尤其是皇帝的支持。
“王次辅果然是经邦济国之贤才啊。”朱翊钧看完了原本,看着王崇古笑容满面的说道:“坐坐,用了膳再议不迟。”
四个菜,一个汤,一碗饭,一个光饼,光饼的味道虽然几经改良,但和锦衣玉食绝对没有任何关联。
王崇古这种臣子,用就得小心、警惕的用,不能一刻放松,但凡是放纵,就会招致灾祸,对王崇古也是坏事,他就不是青史留芳,而是遗臭万年了。
王崇古用手揉了揉眉心说道:“有些想法了,但犹豫不决。”
不要对好人要求太高,对坏人又过分的宽容。
“陛下以为呢?”王崇古详细细致的阐述了自己的关于密疏的思考,试探的问道。
王崇古歪了歪头,看向了一边,低声说道:“说来惭愧,都是当初臣和晋人沟通往来时候,用的法子。”
沟通些什么,才需要如此秘密呢?自然是通番、谎报军情、私相授受、甚至走私火药箭矢、倒卖违禁之类的东西了,这还用说?
御书房里有点安静,朱翊钧咳嗽了一下说道:“过去之事,不必再提,自次辅按制宣大十九万流民起,往事不追,这密疏一法,恐怕人人惶恐不安,王次辅以为呢?”
永乐十八年,大明水师的总规模等于十个费利佩二世的无敌舰队,1350艘巡船,1350艘战船,400艘大船和400艘遮洋船,四百料的战座船甚至都不在统计范围内,水师军兵超过了二十万人。
密疏这玩意儿,是大道之行的张居正能想到的?!
“慎密二字,最为要紧,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可不畏乎?凡有密疏,密之一字,最为切要,故此以火漆专封,以塘报送抵入京,直送御前。”王崇古详细解释了下密疏这个法子。
王崇古眼前一亮,而后立刻马上摇头说道:“下套还是算了,给他下套,我还想多活几年。”
即便是反贼手段,张居正也能找到其中的大道之行,甚至时间长了,密疏的主要功能,会变成征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