驿,这是兴文教教化当地土司,而且清丈的力度很弱,云南甚至默许黔国公府兼并土地,主要矛盾不同,政令各不相同。
朝堂整天搞兴文匽武,搞以文制武,甚至文官可以先斩后奏杀死武官(王骥杀安敬),那边方军镇怀恨在心,不反也会出工不出力,临阵对天放三铳,对得起朝廷了,谁家好人好好的大明宁远侯不当,当野猴子的山大王?
“北衙的地理位置极为重要,因为这里是大明两片最大产粮区的锁钥之地,战略要地中的要地。”
天择,自然选择,人择,人为选择。
“行吧。”王崇古终于认了,再忍一段时间,现在制度上漏洞百出,还是需要再认真打磨一下。
万历共十年,李成梁拓土六百里,李成梁用每年拓土来表达自己的恭顺之心,每年拓土不等,而今年,李成梁的屯堡已经抵达了吉林造船厂。
赶走了鞑靼左翼土蛮汗诸部后,大明在辽东方向并不是高枕无忧,而是需要进一步的推进,完成实土郡县。
“王次辅,你也不想工兵团营失败吧?”
大明对辽东都司,更谈不上苛责二字,相反各种政令支持李成梁在辽东开拓,忠君体国侯于赵,多次请屯田政策,编民齐户,甚至山东每年还要运粮到辽东都司,而辽东都司也是最先实现全饷的军区,在万历二年讨伐古勒寨时,就补足了全饷,比其他九边要早一年。
李成梁在辽东又尺进寸取,拓土了一百多里地,设立了六个屯堡,这已经成为了每年的惯例,每年李成梁都要拓土,主要是黑土地真的非常诱人。
王崇古面露不甘的说道:“在我看来,本就不是什么大事,其实可以让地方试着组建,跟着朝堂亦步亦趋,朝堂政策改变,地方也跟着变,而且地方也可以在践履之实中,不断的因地制宜,大明各地情况不同,具体政策也会有细微的差别。”
大明皇帝不纵容李成梁,对李成梁常怀有警惕之心,这一点连李成梁的儿子李如松都很清楚,戚继光不止一次表示,李成梁是否会向藩镇滑落,主要取决于京营是否强横,京营强他就是想也不能,京营弱,他就是不想也得藩镇化。
在这个最针锋相对的议题之后,文华殿上的氛围变得轻松了许多。
堪舆图越来越精细,适合耕种的大范围耕种区,华北平原和辽东平原的连接处,正是北衙,以农桑为本,北衙的地理位置显得格外重要了。
解刳院讨论的是变化和选择。
“什么东西?论证华夷之辨?”礼部尚书万士和多少有点麻,华夷之辨这个可是礼法的重要战场,结果解刳院的大医官要从生物学上去解释。
“工兵团营。”张居正提到了一个朝堂分歧最大的地方。
“王次辅,咱们都是从地方爬上来的,朝堂变,地方真的会跟着变吗?”万士和摇头说道:“这是不可能的,从一开始就少点空子为宜。”
这些扑棱蛾子的变化,引起了解刳院对人类进化的思考,人从毛茹饮血,到稳定的农耕,而后建立了聚集地,形成了稳定的生态,自然对人类的影响变得微弱,人类是否停止了演化,是解刳院的担忧。
万士和对着王崇古笑着说道:“吹求过急,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王次辅可是稍微等一下,等工兵团营的制度再完善一些,否则一个生瓜蛋子推向大明两京一十四省,出了问题,朝廷翻了烧饼也就翻了,丢脸也就丢了,可是这个制度再想实现,就是难如登天了,因为它已经被证明错了。”
显然,这件事上,保守派是张居正,激进派是王崇古了。
而官厂团造的技术进步,是肉眼可见的,这就是汪道昆对官厂团造如此重视的原因,它现在不是鸡,而是一头牛,未来它可能变成一头壮实的牛。
“辽东都指挥使刘清看到树林里有一堆的锦鸡,故起名鸡林,后来觉得不好听,改为了吉林。”万士和说起了吉林这个名字的由来,也算是趣事一件。
很快,解刳院释怀了,因为他们从宝岐司看到了育种,这是人为的选择。
王崇古、汪道昆、曾省吾领刑部、兵部和工部三部坚定支持,工兵团营向地方推行,流氓一多,治安混乱,民乱四起,违法普遍存在,刑部名存实亡,王崇古的刑部支持工兵团营,可不仅仅以为王崇古自己。
一篇怪东西。
“最近解刳院上了道奏疏,内容比较玄奇,请诸位一观。”张居正面色古怪无比的说道:“解刳院的大医官,从自然选择这件事上,论证华夷之辨。”
人类驯化了牲畜植物,不断按照需求选择牲畜植物,让人类生活变得更加轻松,比如两宋占城稻逐渐代替了传统稻谷,比如现在救荒的番薯,不断选种育种之下,产量节节攀升。
人为选择,相对于自然选择而言,目的性更强,而且速度更快。
人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