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471章 蒸汽机是要吃人的  朕真的不务正业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再等两年,等财用再盈再议不迟。”

势要豪右也有话说:我祖祖辈辈辛辛苦苦,趁着天灾人祸聚敛到手里的田亩,才过上今天的好日子,你朝廷就拿点银子,就想白白拿走!凭什么!

王国光认真研读了还田疏,真的很大胆,同时也很危险,他趋于保持现状。

还田疏的第一次廷议,没有通过,年后,各部部议后,还要再次进行廷议。

“此事是不是从长计议?慢慢地商量为宜?”王崇古自然是看完了还田疏,长长的万言书让王崇古寝食难安,直接把王崇古看的一愣一愣的,他搞得请均田役疏,也只是把人头税的四差银,全都摊派到田亩里,还是为了把人逼进官厂团造里当牛做马,这已经坐实了奸臣之列,被人骂的头晕脑胀。

“陛下,今岁将这十门三十斤火炮装船运到马六甲城吧。”曾省吾图穷匕见,马六甲城这个钉子,不好拔?尝一尝三十斤的火炮的威力!

那边的人就认这个,你好声好气好商量,他们听不懂的,只有火铳火炮的嘶鸣声,才能让莽应里彻底清醒过来。

什么城墙在这种火炮的威力之下,都会变得岌岌可危。

万士和喜欢和稀泥,喜欢折中,他非常不喜欢这种立场过于明确的事儿,这一套组合拳打下去,大明朝廷就和势要豪右彻底站在了对立面,大明朝廷会不会学了南宋朝廷,这是谁都不知道的答案,当然万士和并不知道这是皇帝的坚持,毕竟全楚会馆文昌阁内的交流,只有当事人知道。

得亏是陛下长大了,若是陛下年纪还小,没人敢这么顶撞张居正。

户部的反对态度十分明确,最后一定出现一个奇妙又几乎无解的局面来,明明物质丰富起来,但百姓就是没有需求,不是不想,是买不起。

“就从松江府开始吧,反正松江府之前就这么干过了,松江地面的遮奢户们更容易接受还田。”汪道昆觉得松江府还是太自由了。

张居正也不恼火,其实朝臣们说的,也是张居正说的,《还田疏》虽然是他搞出来的,但他本人其实对还田疏并不认同,甚至他觉得自己有点像是泰西神话里,那个打开了魔盒的潘多拉。

有人反对,有人支持,大家说的都有道理,廷议议论纷纷,对于这件事的态度各有不同。

对于《还田疏》的讨论已经不是不欢而散可以形容了,而是大部分的廷臣都不同意,这就是廷议的结果。

这是必然的,大明各地的府库,不都是这么被掏空的吗?

朱翊钧揉了揉眉心,比如户部张学颜反对的理由很充分,地价分为十年偿还,且不是说这个过程中,有多少人上下其手,在其中谋利,就说,这个佃户变成自耕农十年内,就没有任何消费能力,因为地价掣肘,白银更加不能流通。

工部尚书汪道昆立刻反问道:“你不进行还田,真的能把驰道修的四通八达吗?就连绥远驰道和绥远矿业,都需要向民间募集资金了。”

对东吁动兵已经成为定局,但还是得等马六甲城被彻底拿下,这是个咽喉之地,就连朱翊钧这种军事天赋为零的都知道,通常情况下,绕过关隘、城池去作战,就是把自己的补给线完全暴露给敌人,把背后亮给敌人的行为,是自杀。

“格物院那边捣鼓出了五十斤火炮,一共三门,一道拉过去,考验下可靠性吧。”朱翊钧对开拓没有意见,认可了曾省吾的提议。

张居正也不打算说,等有了确切的成果后,再讲是陛下的圣意独断就是。

王国光思索了许久,才开口说道:“要不等戚帅班师回朝再议。”

这玩意儿真的是兹事体大,甚至连谈,明公们的态度也是能避则避。

从击杀上来看,这火炮根本没什么用,但是从战线的角度去考量,却变得意义十足来了。

兵部尚书曾省吾打开了奏疏说道;“戚帅送回来了三十斤火炮击发的度数旁通,每一轮击发火药三百斤,一共齐射了一百轮,共计消耗火药三万斤,等于24万发二钱鸟铳击发,炸毁了板升城的城墙,一共哑火一次,炸膛一次,可靠性得到了验证,从击杀伤敌数来看,完全不值得,大概直接杀死的只有不到二十四人,但敌人的士气彻底打没了。”

张居正对泰西的文化是有些兴趣的,作为帝国的首辅,一个能够环球贸易抵达大明的泰西文明,就这一个条件就已经足够引起张居正的重视了。

张居正一出手,就是《还田疏》,而且还整理的极为详细,显然是谋而后定。

户部是非常保守的,非必要不增债,朝廷、地方、百姓,皆是如此,青苗法搞的官贷、北宋朝廷的反复,直接拉断了大宋黔首们的最后一根弦儿。

为难自己人,不如为难海外番夷。

7.5匹的蒸汽机年产一千台,这一千台已经有了着落,全是官厂,煤局、毛呢、造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