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460章 自由的界限  朕真的不务正业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划出界限,完全切割,有利于大明工商发展。

“陛下英明。”冯保收好了今天批阅的奏疏。

污染问题是存在的,解刳院的大医官敏锐的观察到了一个现象,在之前,西山的黑色蛾和白色蛾数量大致相同,但随着西山煤局的大量开采,煤灰的增多,黑色蛾的数量在快速的增加,而白色蛾的数量锐减,距离西山越近,现象越是严重,黑色蛾较不易被天敌发现捕食,适于生存。

申时行这本奏疏隐藏的意思已经非常明显了,在他看来,之前三期共计3712万两的开海投资,是主少国疑特殊背景下,为了让大臣归附的无奈之举,安抚被严重打击的晋党,提携浙党,保存楚党的实力,达到平衡。

到了万历初年,王崇古领西山煤局之事,直接以蛮横强硬手段‘白没’了所有人的窑井,设立了官窑,开始采煤、洗煤、炼焦、炼钢,如此已经七年之久。

万历二年西山煤局只能提供五千万斤煤,到万历八年,已经达到了5.6亿斤,充足的供应,才保证了京师煤炭价格的稳定,同时,也让京师的人口再次扩张,算上附郭草市,大明京师丁口数在万历八年已经突破到了二百万人。

而农作物、家畜、人口稠密都是芥子世界微小虫子的温床,这本解刳院所上奏的《简论卫生疏》也是提醒皇帝为了健康,保持卫生,同样面对近来越来越严重的黑灰、煤烟,解刳院和皇家格物院制作了一种棉纺口罩,打算大规模量产,算是治标之法。

朱翊钧拿起了另外一本奏疏,来自于都察院监察御史冯梦祯、兵科给事中张鼎思,他们在奏疏里,详细的批评了西山煤局,这不是针对王崇古的一份弹劾奏疏,而是讨论西山煤局引发的一個重要问题,煤烟。

监察御史冯梦祯、兵科给事中张鼎思,在奏疏里,请命停止西山煤局的采挖、水洗、烧焦、炼铁等事,而是向外转移,在人烟稀少之地设立,而京师民居烧煤,每年也应该有限定,而且要使用蜂窝煤,一种煤炸捣碎加入黄土的蜂窝状煤炭。

大明内帑和国帑在嘉靖年间彻底分开,在嘉靖之前,大明户部是有权审核内帑账目,到了嘉靖之后,每年100万金花银,是皇帝的私库,这也是公私分明。

没了煤炭,什么都干不成,西山煤局停了,京师的各种官厂就无法获得煤炭了,即便是胜州露天矿场开采,能够运抵京师,可是运费呢?洗煤、烧焦、炼铁炼钢、迁徙的再投入,这个钱谁来出呢?

工部有工部的考成,下章询问工部,那皇帝只会得到不同意。

佛观一碗水,八万四千虫,一碗水里有许多许多人眼看不到的虫子,这是大明光学发展的成果,望远镜和显微镜的出现和改进,为解刳院的大医官们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在微小世界里,充斥着各种光怪陆离。

经过反复确认之后,人类、猴子、兔子、象、狮、虎、豹、狼等等,没有什么本质性的区别,都是温血动物,体温基本恒定,都有脊柱,都有毛发,都有膈膜,生活习性上,有筑巢、捕食、胎生、哺乳等等特点,而微小世界的虫子,是导致大部分疾病的源头。

混乱的经营,并不能充足供应煤炭,反而是因为窑井产生各种械斗,导致生产被破坏,没有任何规范和法例让矿难频繁发生,而残忍的朘剥也让窑井上的窑民极少,缺少公署更是导致各种冲突无法调节,内耗极为严重,煤价也会随着暴雨和下雪,暴涨数倍到百倍不止。

一到秋季,东南信风向西北信风转移之后,整个京师都会弥漫着煤炭生产的烟尘,普通人家只要开窗,就会有大量的黑灰覆盖,而冬日是煤炭使用的高峰期,呛人的烟气会让整个京师像是泡在烟灰缸里一样,还带着一些硫磺烧灼的味道,就连象征着皇权的皇极殿金顶,琉璃瓦上也被烟尘所覆盖。

松江学派在南衙开疆拓土,拓展的极快,在申时行和潘季驯的奏疏里,也说了此事,他们对此学派极为关注,一旦其不再是学派,而是有其他目的,那就要打入异端邪祟,以雷霆手段镇压。

在接下来的开海投资中,朝廷应该以国帑内帑控制的官厂团造为主,如果缺少资金,则利用国债募集资金,同样也是公私分明的发端。

5.6亿斤煤的煤炭供应,导致了煤烟问题。

按照申时行的说法,真的能完全杜绝特权经济、公私分明吗?这是一个美好的想法,但很难实现,充其量不过是一个喜忧参半的结果。

消灭特权经济,要消灭阶级,当下的生产力做不到这一点。

门头沟就是西山煤局的窑井,大明的柴薪早已经枯竭,抬柴夫要到密云延庆等地抬柴,早在宣德年间,大明的武勋们就意识到了这是个商机,开始在西山采煤,为此还爆发了一次冲突,英国公张辅被训诫,武勋不得不退出了西山煤炭的争夺,西山窑井完全落入了民间商贾手中。

冯保低声提醒道:“陛下,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