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似乎看到了幻觉。
而大宁卫、河套、奴儿干都司、西域等等,都是土地的承载能力不能承受中原王化,承受不住多级压迫和朘剥。
按照阶级论,朘剥是阶级存在的根本原因,草原简单的社会结构,让朘剥充满了血腥,但是不完善的阶级,也让朘剥的力度变小,草原残酷的竞争之下,反而让部落的肉食者对壮丁(仅壮丁)更加温和的朘剥,而大明的制度更加完善,社会结构更加复杂,朘剥能力更强。
他一天有大半天的时间,都躺在病榻之上,将死未死,思绪不是很清楚,说话有些含糊,谭纶不知道如何应对这些人,索性就不理会。
元绪群岛如火如荼的开发就是对比的案例,福建、浙江沿海地区的一些渔民,对着妈祖娘娘磕头,就直接出海到了元绪群岛,同乡们在元绪群岛有了田产,甚至还有了奴仆,让人嫉妒的眼红。
而海外的争夺更加有利于大明。
除了基于陛下理论基础的意见之外,曾省吾还站在了军事角度分析了为何不在陆上发生战争。
曾省吾被谭纶说服了,谭纶告诉曾省吾:
说那么多的屁话有屁用,俺答汗一旦死了,俺答汗建立的金国就会变成安南,他竖的那杆大旗,就会一直在草原上飘荡,大明什么时候才能收复河套?难道指望后人?自己都指望不上,去指望子孙?
天高水长,海外战败的噩耗,并不会对大明造成根本影响,因为实在是太远了,大明的臣民们不能感同身受。
所有人都是说两句,将手里拿着的东西递给谭河图就到外面,和他人继续讨论着家长里短,谭纶偶尔清醒,也只是看着那些客人们送来的礼物,他都快死了,这些东西又有什么用?
谭纶看向了卧房门前的布帘,布帘之外,似乎来了许多的客人,他们在外面不停的说着话,谭纶听不清楚究竟说了些什么,但他很快就意识到了,布帘就是生与死的界限,布帘将活人和垂死之人隔开。
谭纶不停的告诉自己,这是幻觉,自己已经老到不能动了,已经无力出战,皇帝担忧他的身体,甚至不让他总督军务,怎么可能让他继续带兵?
外面的热闹已然和谭纶无关。
“父亲,元辅来了。”谭河图照例在谭纶的耳边禀报了一声,谭河图本来以为父亲不会应声,因为别的客人,谭纶都是懒得理会,倔老头和顽小孩很像很像,很倔很倔。
就像是现在辽东的开拓如火如荼的进行,李成梁扩张多少,大明百姓就能耕种多少,肥沃的黑土地、每年十二寸以上的降雨量,哪怕是寒冷也无法阻挡百姓们垦荒的热情,因为一年一熟,也可以养的起一家老小。
来看望谭纶的客人们,并不愿意在房间里多逗留,来的客人总是问谭河图:尔父好点了吗?谭河图只能点头说:会好的,会好的。有些嘴拙之人,说不出讨巧的话,就左顾而言他,询问谭家子孙的学业,询问谭河图是否世袭了锦衣卫指挥。
即便是最后只做到了军事羁縻,也是十分有必要的。
大明把这片土地打下来,隶属于中国之后,再讨论如何治理,即便是无法实土郡县,也要将法理打回来,以图日后,否则就没有日后可言了,日后生产力足够却失去了法理,这才是痛苦的事儿。
谭纶是糊涂了,又不是真的快死了,大医官说他最少还有三個月的时间,如果心情好一些,可能有个一年半载的苟延残喘。
虚幻和现实,分不清,真的分不清。
他的实践,主要集中在扩张水师,从三万人到九万人的扩军,曾省吾做的很好,他没有实践的内容,便是他在实践中,用行动支持了大明朝的陆上扩张,而不像他说的那样反对。
他想过直接投了井,他不想这么浑浑噩噩的活下去,想了,但没做,因为做不到。
老病的他,已经不是那个能揍李如松的谭纶了。
“大司马。”张居正和谭纶互相见礼,谭纶本想站起来,他感觉自己站起来了,但其实没有,这种身体不受控制的情况,让谭纶气的咬牙,却没什么办法。
“元辅,你能跟陛下说说,直接给我个痛快吗?这么赖活着,真…咳咳,真憋屈。”谭纶坐在躺椅上,对着张居正说道。
他时而清醒,时而糊涂,眼下就是清醒的时刻。
谭纶以为张居正来的恰是时候,但其实谭纶不知道的是,张居正已经等了一个多时辰,才等到谭纶清醒。
对于张居正而言,谭纶是同志、同行、且同乐的战友,作为被杨博保举起复的谭纶,在王崇古想要把京营打造成晋党的京营时,谭纶作为兵部尚书阻拦了王崇古的提调名单。
对于晋党的绞杀,谭纶、王国光都是同盟,他们也晋党的叛徒,他们求的也只是大明国泰民安。
“元辅啊,这死前,那是半点不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