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这种君臣私下论人的事情都能传出来,曹叡也能忍吗?
“陛下知晓此事了吗?”
“应是知晓了。”
夏侯和迟疑了下,才作声道,“虽然陛下不曾提及此事,更没有申斥文钦,但自那之后,好些伺候在陛下身边的侍从,就再也没有人见过了。”
不经审讯纠察便囫囵滥杀,这种办法除了闹得人人自危之外,还能有什么效果呢?
腹诽了句,夏侯惠有些意兴阑珊,也开始觉得头脑因为吃酒过多隐隐作疼了起来,便想着罢了这些沉重话题,问些家长里短之事。
但却被夏侯和给抢了先。
他先是给了丁谧一个歉意的眼神,随后说道,“六兄,此番你上疏异议庙堂录功,惹来了很多人的茶余饭后。”
然后呢?
夏侯惠侧目过来。
此事他早就知道了。
庙堂发生的事情,一日之内就能传遍洛阳所有权贵府邸。
这不,居住在他府中的丁谧,从昨日开始就陆陆续续迎来了许多赴宴的请帖。其目的不必说,都是想从丁谧口中旁敲侧击出夏侯惠后续动作的。
“天子对此并不忌讳,且还随口问了各个近臣的意见。而据我所知,尚书台各曹僚属也多有争论者,意见不一,但不少人觉得六兄此举乃是居功自傲、妄议庙堂定论。还有,闲暇士子坐谈与市井之徒也在嚼舌,说六兄此举有沽名钓誉、收买人心之嫌。”
呃
这些家伙说得很对!
夏侯惠并不否认,自己上疏异议的目的,一半是为了报答丁谧的尽心尽力,另一半则是想看看能否拉拢一两个被“浮华案”禁锢的人来投靠。
或是说,被浮华案禁锢的诸人中,除了司马师与夏侯玄之外,丁谧就是比较出色的人了。
何必还要着眼其他人呢?
历史上这些人大多都依附于曹爽,最终不是也没一个中用的吗?
但夏侯惠觉得,自己肯定比曹爽知人善用。
因人而异嘛。
就如韩信与陈平那般,在项羽与刘邦手下时表现也是不一样的。
况且,他也是病急乱投医了。
满朝公卿百官,与他相善的就没几个,而天子曹叡都广纳后宫了,以他的资历与威信想聚拢些爪牙,除了这些被浮华案禁锢的人,也没有什么人可选了啊!
就算拉拢不了,现今释放点善意,也能给曹爽添点堵不是?
毕竟,这些人大多聚拢在曹爽身边呢。
“嘿,管他人口舌作甚!”
夏侯惠满脸坦然,义正辞严,“我此举乃循军功封侯之旧,他们喜欢嚼舌便随他们去罢,我问心无愧!”(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