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朱高燨这番话,殿内的众多官员们先是沉默了好一会儿,然后才开始窃窃私语起来,声音渐渐有些响亮。
从各种角度来看,朱棣作为一名藩王,结果却起兵再造河山,赶跑了自家侄子夺了江山,总归是有些亏心的。
但成王败寇,谁让建文帝朱允炆自己不争气呢,将大好河山拱手想让,不过好在肉始终还是烂在了锅里的,再加在场许多官员都经历了靖难一役,因此对于朱高燨提议的这个庙号,倒也并未有什么意见。
顶多就是翰林院那帮子清流官员,对于朱高燨没找他们商量,直接与内阁便议定了此事,心中有些不满而已。
然而,朱高燨还真是看不这些只会空谈的清流,只不过以前碍于老爷子还在,要给他们几分面子而已,如今自己麾下文院马都要开始第三期了,老爷子又已经宾天,自己即将登基,哪里还用得着给这些人面子……
因此,等底下的官员们交头接耳、各自商议了好一阵子以后,朱高燨这才轻咳一声,止住了这种议论。
“诸卿对此,可有疑义?”
众多官员纷纷摇头,表示对太子殿下提出的这个庙号十分赞同,开玩笑,没看见礼部尚书刚才头点的比谁都快么?
再加还有定国公下毒谋害先帝一事,谁还敢为此多嘴?
太宗这个庙号,本来就很合适……
“既然都很赞同,那此事便就此定下了。”
朱高燨微微一笑,直接说起了第二件事:
“那便开始议一议,孤登基之事吧。”
见朱高燨说的如此直白,众多官员们顿时有些发怔,过了好一会儿,杨荣见竟然无人出列发言,场面有些冷场,他便直接冲旁边的杨士奇示意。
杨士奇身为文渊阁学士,此时已经距离内阁大学士仅一步之遥,见自家首辅示意,他便昂首出列,朗声说道:
“殿下,有道是国不可一日无君,如今先帝宾天,满朝震动不安,正应当由您继位,稳定人心。”
“以臣之见,这登基一事,无需再议,今日便是良辰佳时!”
对于朱高燨这一系的官员们来说,朱高燨尽早登基,才是头等大事。
否则,万一再像此前那般,冒出来几名死士刺客怎么办?
大明好不容易有了一位贤良仁德、德政配位的储君,还不得赶紧登基为帝、稳定天下局面?
试问天下还有哪位宗室能有这位太子殿下的功绩与声望,那位早先起兵谋反被削去爵位、死在外头的原汉王吗?
杨士奇此言一出,顿时仿佛按下了一个开关,东宫一系的官员们纷纷出列发言,奏请朱高燨迅速登基为帝,稳定人心。
而中立的官员们也受到这种氛围感染,再加连日以来的各种消息刺激,也认为由朱高燨继任皇位,对于稳定目前的局势才是最好的。
至于反对朱高燨登基的官员?
目前没有任何一个人敢跳出来,原本领头的吏部天官与刑部尚书都被捉拿下狱了,宫外锦衣卫和士卒们正瞪着眼睛四下搜捕抓人,谁还敢在这种局面下,跳出来行此不智之事?
论声望,朱高燨军功显著,在军队中的地位无人可及。
论名义,朱高燨乃是东宫太子,大明最合法、最名正言顺的皇位继承人。
论实力,内阁被牢牢的控制在朱高燨手中,四殿二阁、六部九卿、两院一监、五寺诸司当中,也均有着东宫一系的官员,势力已然相当庞大。
这种情况下,反对派在朝堂,已经变成了彻底的少数派,又缺乏领头之人,更是无人敢露头发声,生怕步了那几位尚书侍郎后尘。
至于什么家族利益,眼下这种形势之下,那也只能走一步看一步再说了,反正来日方长……
就这样,在内阁的一致赞同下,由礼部尚书主导,宣读了一遍拟定的登基诏书,众多官员纷纷按照拜见皇帝的规格仪制,重新对朱高燨行大礼参拜。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就此定下了君臣名分。
当然,这只是朝堂的权宜一幕,日后朱高燨还需要另择佳时,身着冕服,宣告太庙,祭拜于天,以天子的身份,再次接受臣子们的恭贺,成为大明帝国真正的主人。
而朱高燨则是换了早已准备好的明黄九爪龙袍,端坐于龙椅之,注视着下方众多官员的叩首拜见。
尽管早就有了这样的心里准备,但朱高燨依旧还是心生感慨:
“从今往后,我便是这大明帝国的皇帝了!”
哪怕有着后世的诸多经验和知识,又有着脑海世界中各种人格相助,朱高燨此时仍然感觉自己的肩膀被压了一副极其沉重的担子。
要知道,在大明同一时期,西方世界已经开启了大航海时代,开始朝着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