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皇子,都是我看着长大的孩子,我很了解太子的为人。”
汤承沉声道,“倘若他有谋反之意,就凭你手底下的那些影侍,拦得住他的千军万马?影侍确实各个都是以一敌百的好手,但你才有多少影侍,五百,八百?可如果他想造反,一天的时间便能集结十余万部众集结在北京城下!”
“你挡得住?”
“他若是没有反心,而你却对他设防,怀疑他有谋逆之志。我可以很明确的告诉你,你敢怀疑,他就敢反!”
朱高燨可不是大秦扶苏公子那样的老实人。
他可能没想要造反,但如果你怀疑他要造反,他真就敢反了!
怀疑是动手的前兆,无论你有没有想过对他动手,只要表现出想要动手的意思,他就会先下手为强,而且一出手就是奔着要你命去的。
那站立在屏风旁的神秘人默不作声。
汤承继续说道:“你并非不知道,陛下已经定下了要传位于太子的决心。皇宫中的那间卷宗密室,唯有皇帝才有资格踏入,陛下却准许太子自行出入。”
“太子换防九门守将,把辽东的卫所调到了山海关,这件事陛下知道,但他却没有表态,这其中的含义你还不明白?”
“之前大皇子监国的时候,文华殿经手的所有文书,都得送到乾清宫复查一遍。即使陛下北巡时,也勒令大皇子要将文书送至北京。可现在太子爷监国,陛下从未翻阅过文华殿送来的文书,可见陛下对太子是何等的信任。”
“当初太孙联合魏国公意图谋逆,陛下毫无芥蒂的便将京师关防与上十二卫的权力交于太子。”
“太子东征朝鲜时,手上握着大明过半的精锐军队,九边不设防,边军皆听之号令,就连大明最精锐的郑和水师也要服从他的命令。当时的他,倘若有反心,谁人可挡?”
“要反,他早就反了,还会等到今日?”
“倘若他想反,刚才又何必去耗费精力施针为陛下续命半载?”
都在权衡,都怕扑空。
为何古今有无数人,总会在一切关键时刻做出令人觉得愚蠢的行为?譬如鸿门宴上放走汉高祖刘邦的楚霸王项羽,又如不顾反对决心发动夷陵之战的汉昭烈帝刘备、再如临终前将禁军交付于赵匡胤的后周世宗柴荣……
他们无一不是人中豪杰,聪明绝顶之人,为何会犯下令人啼笑皆非的大过?
项羽一向被人冠以“打仗不用脑子”之名,实际上,他却是当时最顶尖的将帅之一,兵家集大成者,兵形势的杰出代表,他绝不是一个有勇无谋的莽夫,而是一个精于布兵排阵的名将。
刘备被人讥讽是伪君子,别的本事没有,就会哭哭啼啼和摔儿子。殊不知,刘备自身也是一名经验老道、精通战术,既擅长抓住机会,又擅长制造机会,能带给敌人极强压迫感的将领。只不过因为他太擅长得人、识人、用人,遮盖住了自己在用兵上的成就。
后周世宗柴荣,后人对他的印象就只有此人把禁军托付给了赵匡胤,选择信任一个最不值得信任的人。又怎知,柴荣雄才大略,勤政爱民,一生戎马,勇字当先,征北战,西败后蜀,收取秦、凤、成、阶四州;南摧南唐,尽得江北淮南十四州;北破辽国,连克三关三州。
真正影响一个人的,是他的情绪。
项羽的傲慢,刘备的义气,柴荣的无奈。
而对于掌控影侍的神秘人来说,从他的立场出发,他不在乎谁有没有想过造反,他只是在想谁有能力造反。此时皇帝陷入晕厥,在太子面前,他们就像是待宰的羔羊。
将自己的一切全都交付于他人的想法?
对于他这个一向独裁的人来说,这是最令人不安的。
那神秘人沉默了许久,方才缓缓说道:“也罢,那便将一切都托付于他吧。”
汤承明面上没有职务,实则控制着皇宫四司八局十二监,整个帝国的虎符印绶,都在他的手上。最关键的是,连坐镇上十二卫的护卫将军樊忠都信任他。
那神秘人掌控的影侍,是京师里最具威胁的一股力量,就像是一把藏在黑暗中的利刃,一击毙命,难以阻挡。
而朱高燨,在朝堂上有着绝对的话语权。当汤承与神秘影侍妥协后,他现在与皇帝其实没什么两样了,整个大明的军政大权集于他一身,关内关外二百余万军队,以及两京一十七省上下官员,都由他来调动。
即使没了皇帝,只要朱高燨这个储君还在,大明就不会乱起来。
但这也是为何自古以来,大多数皇帝都会防着太子的原因。皇帝既需要太子握有大权保证王朝平稳,又害怕太子手上的权力过大而威胁到自己。
能像朱高燨与朱棣、朱标与朱元章这般,太子和皇帝相互完全信任的父子,从历史看来也是极为罕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