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绿皮书》三个字,如果放到前世,那真的就是如雷贯耳的三个字了。
也是一部堪称经典的传奇之作。
《绿皮书》在吴罪前世,是由彼得·法拉利执导,维果·莫特森、马赫沙拉·阿里主演的剧情艺术片。
讲述了意裔阿美瑞坚人保镖托尼,他被聘用为世界上优秀的爵士钢琴家唐开车。钢琴家将从纽约开始举办巡回演奏,俩人之间一段跨越种族、阶级的友谊的故事。
影片于2018年9月11日在多伦多国际电影节首映;2019年3月1日在中国内地上映。影片于2019年1月荣获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配角、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原创剧本、最佳剪辑多项提名。1月,马赫沙拉·阿里凭第25届美国演员工会奖电影最佳男配角、第72届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男配角、2019英国自由电影奖最佳男配角奖。2月25日,演员马赫沙拉·阿里凭获得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配角,电影获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奖、最佳原创剧本奖。
这是一個深刻描述了老美一直以来都无法彻底抹除和根除的种族阶级方面问题的电影。
很多桥段设置的非常真实,也是在实际中,黑人族裔会面临到的各种问题。
全片展现的非常的现实,很多问题都非常的透彻。
而电影名《绿皮书》,也是一本历史上真实存在的黑人出行指南。在1962年,白人至上运动在美国又一次掀起小高潮,黑人邮政员维克多雨果格林编写了这么一本小册子,指出哪些旅店和餐厅可以让黑人入住和就餐。
小册子的名字“GreenBook”中的Green即取自格林(Green),又似乎采用了绿色象征通畅的含义。
电影的两位男主角拿着这本绿皮书开车赶往美国各地巡演。一位男主是著名的黑人音乐家唐,一位是混迹夜总会的白人老炮儿托尼,被召来当唐的司机。肤色和文化修养上的反差,在旅途上自然产生一些奇妙的化学反应。除此之外,电影还展现了很多层面的纠葛:种族歧视、同族不平等、主仆之间、音乐家的社会地位、家庭关系等等。
许多反应种族歧视的电影都有一些政治正确的含义在里面,体现在这部电影里,从最开始,应该是酒吧里音乐家唐喝醉了被一群白人围殴的情节。
最后还是托尼(白人司机)以暴制暴,在一堆拳头和一支猎枪枪口下救回了唐。
不过,这部电影更伟大之处,是出乎意料地回避了种族之间的直接冲突,转而用一些反转的方式体现了歧视本身。
看起来友好的白人,遇到实际问题态度就一百八十度大转弯。
例如俩人南下到了一所豪华的庄园。
庄园主人很有礼貌地接待了音乐家一行。
而后在表演结束后,唐想用洗手间,庄园主人拒绝让他使用给客人用的洗手间,只让他用院子里一个简易棚子搭建的茅坑。因为南方的那个时候,以及农奴解放之前的时代,黑人是不能和白人使用同一间厕所的。
即使唐的音乐家身份很高贵,在白宫表演了两次,也不能例外。两人因为托尼打了交警被关监狱的时候,唐打电话给了总统的弟弟,得到上层的“特赦”才出狱。
即便是这样的唐,也不能避免受到歧视。另外的一个反差例子来自于两人在伯明翰的一家高档餐厅。餐厅邀请唐去表演,餐厅经理在见到唐的时候,嘴上全是溢美之词,而给唐安排的休息室却是一间狭小的储藏室,也不让唐在餐厅用餐,因为餐厅的规定就是不接待黑人。
在吴罪看来,这部电影有一个更加伟大之处。
这部电影也有点为白人“正身”的意味。在旅途的中间,两人的一段对白升华了电影的主题。
托尼说,我生长在一个小社会,周围全是我的亲戚和熟人,我没读过什么书,没见过什么世面,不像你受过这么多教育,所以才觉得我这样。这段话原本是反驳唐认为托尼举止过于粗俗、以貌取人的看法,言外之意,我却看到了些在歧视问题上,对歧视者的同情。
当代阿美瑞坚可以说是把歧视研究到极致了。
比如国内知乎上面的一个帖子,一个留学生就是,刚到那里留学时,遇到学校里的亚裔同学,有英文名加上中文姓。我们有时会习惯地问一下,会问问你会说中文吗(要么咱们说中文好交流)或者你是函夏人吗。对方沉默了几秒,说:
“我来自密歇根!”。
然后给个白眼就走了。
有次和同是函夏留学生的室友聊天,深感大部分的ABC都很难交流,你上前打个招呼,她随便回应一句转身就走了。室友说,因为他们怕自己被误认为是函夏留学生,所以离中国人的圈子都远远的。
室友说网上曾经有一个帖子,说那些冷冷的ABC都是从底层移民家庭出来的,早年时期爸妈打黑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