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八十七章:起死回生  我的姐夫是太子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别。

可是明初时,却不是这个样子。

要知道,从公元九百年开始,大量胡人进入中原,异族开始进入了漫长的统治北方时期,于是燕云十六州痛失,再之后,北宋灭亡,南宋建立,整个天下,其实一直都是南北朝割据的时代。

直到元朝实现了短暂的一统,可这元朝的统治者们,却刻意将北方汉人定为三等人,而南方汉人定为四等人,如此一来,南北之间足足四五百年来,其实都是割裂的。

他们虽然继承人同样的文化,流淌着同样的血液,却被割据一方的统治者们强行割裂开来。

后世曾有无数的民族,明明同出一源,却因为种种原因,反目成仇,以至兄弟相杀,手足相残。

而到了大明开始,这分裂了五百年的南北汉人,才开始真正的进入了大一统的王朝。

可即便如此,在大明初期,彼此之间的习俗还是略有分别,比如南方人崇文,而北方因为常年的战乱,因而更加的尚武。

于是,在朱元章定下了科举之后,这种矛盾就开始显现了。

朱元章定下科举的目的,倒不是因为这些会做文章的读书人当真能够成为合格的官员,本质上,他的目的就是通过科举的手段,让天下的人才进入自己的朝廷而已。

所以无论南北,人们争相读书,寄望于能够鲤鱼跃龙门。

可南北榜桉,却将南北之间的矛盾凸显了出来,南方读书人有数百年读书做官的传统,家学渊源深厚,本身就占尽了优势。

而北方人的大族因为常年的征战,家族以培育武人为传统,无论是在家学渊源还是学习风气方面,都远不如南方读书人。

等到科举一放榜,结果能中榜的北方人寥寥无几,北方读书人的引发的不满可想而知。

而对于朝廷而言,一旦北方读书人觉得科举无望了,才是大问题,要知道…历朝历代,混乱的源头,十有八九都是那些科举落第之人,深感自己前途无望才引发出来的。

太祖高皇帝朱元章的办法很简单,那就是直接举起屠刀,解决掉产生了问题的人。

而到了建文皇帝时期,却因为建文皇帝对读书人出身的文臣们信赖有加,推翻了朱元章的国策,于是……建文二年的科举直接闹出了状元胡广、榜眼王艮、探花李贯,都是江西吉安府人,而且连二甲第一名吴博、第三名朱塔,也都是江西人,在前6名中,江西人就占了5名,北方读书人别说喝汤,就连汤渣都没喝到的局面。

可以说,朱棣能够靖难成功,和大量北方世族在这个过程中推波助澜不无关系。

毕竟……在如今承平的大明朝,唯一进入朝廷的方式就是科举,科举没有希望,那还读什么书!回去投了当初的燕王一起拿下南京城,夺了建文皇帝的鸟位,难道不香嘛?

而现在……新朝新气象,朱棣登基,这永乐朝的第一场科举,对于朱棣来说,就是一场大考!

因为如果像建文朝一样,那么就违反了太祖高皇帝建立科举的初衷。

可若是学太祖一般,你们这些南方考官们玩过头,最后从状元到榜眼,再到探花,包括其他的进士十之八九都是南方读书人,我便将你们统统砍了,那就糟了!

因为南方读书人也不敢去考了,毕竟人家考试最多落第,可你这考试,他比较费命。

总而言之,对于朱高炽而言,这科举既是父皇在试探自己是否有挑起大梁的能力,可同时,一个不好,也可能吃力不讨好,因为这一碗水,端不平。

朱高炽很快就意识到自己父皇似乎也是在对自己进行一场大考,于是抬头看了一眼朱棣,却见朱棣正满怀期望地看着自己。

最后,他还是毫不犹豫地应诺道:“儿臣遵旨。”

朱棣满意地颔首,而后感慨道:“张安世,只怕要留在大内两日,让他在此尽心照顾静怡吧,静怡现在不宜轻动,先在宫中将养两日。”

听到这话,朱高炽便瞥了一眼张安世。这一次,他决定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小舅子卖了。

于是他道:“儿臣以为如此甚妥。”

张安世:“……”

……

宫中的日子很无聊。

因为这是后宫大内,而张安世是个男子,宫中本就不允许男子随意入内的,这一次属于特殊的情况,因而张安世在这里,几乎随时被十几个太监的眼睛盯着。

而且张安世也绝不允许随意出入大内其他地方。

好在朱棣还算贴心,让人给张安世送来了一本《春秋。

毕竟,张安世比较爱看嘛。

徐静怡的病情,还算稳固,已经开始在慢慢的恢复了。

只是这等照料人的事,张安世并帮不上什么忙,更多时候,张安世只是在一旁蹲着。

不过人在穷极无聊的时候,难免会开始胡思乱想。

好在百无聊赖的两日之后,朱棣来了。

朱棣今日见到张安世的时候,尤其是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