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院中。何氏忙安抚他们,又留他们中午在家吃饺子。两人才高兴起来。
春杏瞥了眼抱着破瓦盆喜孜孜的武睿,给组姐们打个了谁都别理他的眼神。春桃几个心有灵犀的各自去忙活。
武睿抱着瓦盆看了一会儿,一抬头院中已没了人影,眼睛骨碌碌转了几下,把瓦盆藏到茅草猪舍顶上,拍拍衣裳去东屋找人玩儿。
中午饭是白菜猪肉馅饺子,因家里人多,春柳和春兰包着,春桃擀皮,何氏烧柴带下饺子。
第一锅白生生的饺子煮出来,先让那几个玩了大半个上午的人过来吃。仍是在当院墙荫下摆了饭桌儿,另一碟子滴了麻油的蒜泥让几人沾着吃。
大山和柱子一嘴一个沾着蒜泥,呼呼哈哈的吃得欢,武睿一把把碟子拉到自己跟前儿,“这个只准我吃!”
春杏要恼,佟永年拍拍她,又去厨房拿了另一碟来。
吃完了饭,武睿的眼皮子开始发涩,何氏从武掌柜口中知道,他自小就睡惯了午觉,忙让佟永年领到东屋,去睡一会儿。
他一进屋睡,春杏快速爬到猪舍顶上把瓦盆拿了下来,几人把十来小鱼瓜分掉,只留下三两条小小的,仍把瓦盆放回去。
本以为武睿午睡起来,还会再闹一阵子呢,没想到他居然忘得丁点儿不剩。临走时二柱又跟李海歆说了一遍武掌柜的话:农闲了,让他赶着多编些簸箕。李海歆让他回去跟武掌柜说,九月初六一准儿给他送过去。
武睿听见,一手指着春杏说,“你也来!我让你看看我写的字儿。肯定比你哥哥写得好!”
谷子苞谷晒干后,交了税粮,剩下的入了仓。李海歆精略估计了下,今年的苞谷要比去年每亩多收一石的粮,心里高兴,和何氏盘算着,把品相不太好的苞谷磨了,搀着喂鸡小猪娃儿和小牛犊。
一切安定之后,李海歆开始砍竹子编簸箕。李家老三仍过来帮忙。他如今的手艺虽比不上李海歆,也差不多了。李海歆便让他自己砍竹子自己编,也卖去武掌柜的铺子。反正自己编的只供县城的铺子,倒不冲突。
就这么着,李家小院从早到晚都是满院的竹子。李薇的蚯蚓池有她不断的补充着从河沿挖来的野蚯蚓,仍维持着每天能采一回,不过量却愈来愈少了。气温下降,蚯蚓长得愈来愈慢,她便专心喂那十只小兔子——六月里产下的小兔子已快和老母兔子一般大了。
九月初六一大早去赶集。何氏前一天跟春桃说,她也好久没去镇上了,让她趁空去走走,散散心。
春桃应了,连夜做个了帏帽在外面好戴。
这次去赶集是和李家老三两口子一道儿去。到了武掌柜的铺子里,李海歆给介绍了李家老三,又把他编的簸箕箩筐啥的让武掌柜看,武掌柜细看了下,比他往日收的要好些,比李海歆编的要差些。
拉李海歆到一旁商量,“虽说你弟弟编的这个好些。可买主儿不识货!”
李海歆一听便明白了,看了眼老三,跟武掌柜说,“那就按给别家的价儿!”
武掌柜笑着应了声,让小伙计去清点数目。直到武掌柜算完钱,他们离开时,也没见到武睿那小子的身影,李薇好奇的问了后,才知道这会儿他正在学堂里上课呢。
卖完簸箕,老三两口子去买缠簸箕需要的牛筋绳,何氏扯了几尺做鞋面的厚棉布。李薇小姨定在迎年月里出门儿,何氏想给她置办几块花布做压箱底,在布行正转着,突然旁边一个妇人叫着,“大妹子!”
何氏扭着一看,是石头娘,笑着,“嫂子也来赶集啊。巧了!”
石头娘亲热的拉着何氏的手,“可不是巧了。你们家离镇上远,没想着能在这儿碰上你呢。”
小赵村就在临泉镇北侧,离这里有仅有一里多点,差不多和镇上连在一起了。
两人说了几句客套话,石头娘见旁边只有春桃和李薇,就问她们是咋来的。何氏指指外面儿。李海歆赶着驴车停在布行前的平台上,也正与石头爹客套着。
两人对视笑了起来。挑好了花布,石头娘一定要他们上家去认认门儿。说反正麦子都种下了,家里地里都没事儿。
何氏推脱着,又想起梨花上次说过石头偷看春桃的话来,一时不想去,又一时又想去。想再看春桃面色,她已把脸儿扭转到一旁,拉着梨花给她讲这个讲那个。
石头娘不明就里,还当她是担着家里,又一连的说拉劝!何氏便说了一番打扰了之类的话,上了驴车,跟在他们后面儿。
“孩子娘,咱们去石头家不能空着手吧?”李海歆待前面的车拉开了点距离,回头跟何氏说。
何氏点头,“我这会儿正琢磨着买什么好呢。”
正说着,“墨宝斋”的匾额一晃而过,何氏忙让李海歆停车,“石头正上着学,咱就买些那孩子能用上的东西。”
李海歆应了声,把车停在路边儿,自己下车去买。石头爹娘瞧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