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179章 所见  唐奇谭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稀疏而顽强的沙生植被一起;就此消失在了灰褐色的大漠之中,只剩下被风沙所掩埋大半的干涸河床。但这不意味水源彻底消亡。

因此,历代往来的商旅行人,只要沿着河床走向,在当地向导和马帮的引领下;总能在沿途大致的位置,凿挖出相应的湿润沙土,乃至是潜藏其中的涓涓水脉;作为深入茫茫沙海中的补充和救急。

而这里已距离呼罗珊腹地,木鹿府的外围和边缘的绿洲草原,已经不算远了。故而原本名不见经传的高巨泊,作为深入呼罗珊腹地的最后一站,也是相对水源充沛的中转地,曾经爆发过一场大战。

那是呼罗珊总督家族的精锐轻骑,与梁公西征大军的前锋;猝不及防的在此遭遇,并且进行了惨烈的厮杀。这也是那位大名鼎鼎的一代传奇人物,如今大夏国相世系的先祖,宇文赛特的成名之战。

在几番拉扯的浴血厮杀之后,宇文赛特率领的唐军前锋,不但几乎全歼了这支,由骆驼和骏马混编而成;源自波斯萨珊时代的姑兰前卫,还成功劝服了其中少部分俘虏,令其作为向导伪装突袭之。

因此经一系列轰轰烈烈的战役,击败并剿灭了,黑衣大食阿巴斯王朝委任的呼罗珊总督家族,及其召集的各地联军、附庸城邦、领主的仆从军之后;为了改善后方输送,唐军也就地进行改造。

高巨泊及其周边绿洲,通过底下流水的暗渠网道,进行拓宽和增长;并清淤、疏通了近百里的河道,通过船运送来大量建材,建立起长时间拦住风沙的坝墙;将拓展的绿洲地,就此基本稳固下来。

因此,也被当地人视为某种“神迹”,自此不敢再有他想;至今都还在虔诚而认真的修缮和维护着。位于高巨泊最西端的横野渡,也从一个籍没无名的季节性小帐落地;发展成了如今的口岸集镇。

甚至,就连消失在沙海中的地下水脉,都被重新寻找和标注出来,并且在水脉相对充沛的节点,不计代价的建立起一座座,长期凸起于沙地中的石堆燧台和井穴,作为往来行路的重要标识和指引。

因此,也让这条横跨茫茫沙海的传统商道,变成某种意义上,方便大量人员往来/人马调动的坦途大路;只是由于近年天象之变的缘故,造成沙海地形变化和地下水脉偏移,以及异常生物的威胁。

因此,原本小股人员出行的模式也逐渐绝迹;变成了就地等待和积累了,足够的人数规模和武装护卫之后,隔三差五的大队人员穿越。而再度缩减了同行人员的江畋,就呆在横野渡的一处酒家内。

这是一处典型的唐风为主,又杂糅了诸多外域风情的大型酒家;江畋一行就独占了三楼凭栏一角,被用屏风和挂帘隔出来的包间;同时也能视野良好的看见,内里的院落、大堂,以及外间的街道。

而通过翱翔在天空的走地鸡,江畋从空中将这座集镇一览无遗;这是一座掩藏在绿洲水泊之畔,低矮树木与灌丛中的集镇;作为贫瘠而荒凉的大漠深处聚聚点,这里严重缺少合适的建材和燃料等。

因此,充斥在沙柳、骆驼刺的围篱范围内,随处可见各式见缝插针的皮质、油布帐篷,五颜六色的棚子和草屋,柳枝覆土的圆顶、平顶房,半截挖入地下的斜顶地窝子;仅有少数几处像样的建筑。

其中一处么,就是这座号称本地历史最久的酒楼;据说前身就是商旅相关的驿站。后来直接从河中之地,用水运而来的木料剩余,在这里搭建成了几座,大小不一的唐式建筑;取名为回东大酒楼。

取义为任何东来的商旅行人,都不免要在此回首东顾,遥望中土之意;围绕着这座回东酒楼,横纵分布的几条曲折街道上,散落着兼营的娱乐馆舍。而另一处更大型的建筑,则是原本的驻军兵营。

如今则是变成了一个半露天,半棚顶的市场区域;其中最为显目的,就是高过大多数建筑的,几座木架夯土、饱经风霜的塔楼和燧台;时刻有人在瞭望和值守着。然后,是一座砖木结构的小祠庙。

虽然,只有一个跨院的格局,但却在其中细分出了,多个不同用途的偏房/小隔间。除了三间宽的小正殿内,供奉的释儒道三教祖师之外;在两侧偏房中,同样有供奉景教、摩尼教、祆教等场所。

甚至在院内,还有祭祀长生天的帐庐;天方教礼拜五功的净池和方棚。主打就是一个包容并蓄,百无禁忌的信仰多元风格。最后,才是一座带着版筑痕迹的土围楼,也是本地巡查、抽税的市关所。

也是呼罗珊/霍山之地,官府存在的仅有痕迹。而在江畋正常视野中,可以看见堆满酒坛的大院内,在灼热炭火和烟气滚滚的铁架上,翻烤滴油的全羊、全牛和整只骆驼;及不断片取往来的奴仆。

还有下层篷布间,用油腻腻的草垫和桌案、布帘,延伸而出的敞开式大堂;仿若总是昼夜门庭若市,充斥着人声鼎沸的酒客们。而以张自勉为首的下属,正如鱼得水的四散混迹其中,打听着消息。

其中,也包括了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