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177章 行游  唐奇谭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来,撑着小船划子的众多商贩、渔夫之流;像是聚食的游鱼一般争相凑在船边,兜售和推销沿岸的土产、手工制品,或是时鲜的果蔬和鱼获等。

在河上往来如织的行船,既有东土式的板船、平船和大蓬船等,也有河中风格的芦苇船、蒙皮舟;中亚特色的扎片船、柳条船和大号浮阀、飘排;只要能飘起来就行。主打就是一个野蛮生长式的率性。

其中有顺流鼓帆的载人客船、逆流划桨的货船,接驳两岸的渡船;也有专门传递物件和消息的驿船、讯船;水上讨生活的渔船和巡船。而江畋此刻乘坐的,正是一艘不择不扣的唐风客船兼做水上游船;

因此,行船在青黄间杂、浪涛滚滚的大河之上,可以看见一边的东面地平线上,隐约的群山逶迤、雪岭成丛;另一边的西侧,则是遥远的红沙大漠漫漫、戈壁料峭荒凉;向北草原万顷,向南水泽遍地。

然后,从大河分出的支系纵横,又在东西向的大地之间,形成了一串传的水泊、湖沼;其中几条甚至深入西南、西北面的荒漠、戈壁;而滋养出了好些提供商旅行人,接力和中转的绿洲、草地和灌丛。

而围绕着这些大大小小的支流和水泊湖沼,又有诸多人工建造的新旧河渠;通过千沟万壑的灌溉渠道,引水到一片片田庄、牧野和果园之中。也繁衍生息着一个个,各具特色的农耕居邑或是游牧聚落。

而在这些星罗棋布、彼此间杂的居邑和聚落之间;时不时矗立着一座,或大或小的城镇,或是带着土木围栏的堡寨;而大多数的集市,则是主要集中在远方延伸而来的道路,所连接的沿河码头、渡口。

但相比东岸的城邑和村落中,普遍存在相对一致标准的唐土化风格;西岸则更多充斥着各种各样,源自波斯、天竺、北方草原在内,不同风情和特色的异域元素;偶然间杂以唐风的庙宇、神祠和宝塔。

而且,虽说这里是地理上的分野,但是除了传统几条商道贯通之外,两岸民间往来也是颇为频繁;因为除了春夏两次大汛之外,这条大河平时的水流相对平缓,就算靠小渔船和漂流木筏也能轻易横渡。

而到了秋冬的枯水期,一些开阔的河滩处,甚至可以提供整个部落的涉水通行。因此,虽然归属不同的地界,但是两岸之间的藩汉各族居民,却是少不得各种的攀亲带故、长时间通婚往来的历史渊源;

这也导致了为了逃避关市的征税,各显神通的走私盛行一时。以及频繁的越境流窜,以躲避官府、藩家通缉的,作奸犯科之辈、铤而走险的亡命之徒;导致了历代地方治理下,历史遗留的老大难问题。

只是在不久之前,才被越境的康居都督府兵马,给突击整顿和清查了一遍;位于西岸的城邑、集市当中,多少还有些风声鹤唳的味道。对于往来两岸之间船只的盘查和监视,也变得频繁和严密了许多。

在临时停泊的渡口码头中,也少不了一些盯梢外来者和生面孔的身影;几乎是明晃晃的在昭示着什么。这也是当地的一大特色之一,在那些边境贵族出身的藩家、城主、以下,通常会委任一批代理人。

他们通常是介于黑白之间,地方的帮会或是乡土的结社,归化人/藩人移民的团体,乃至灰色背景的商人;代为经营和打理一些口岸、集市的灰色生意,也负责解决私底下的一些矛盾,充当眼线和耳目。

必要时还能及时割舍和放弃掉,以一定的代价以撇清自身的干系,规避来自宗藩法度和大夏律令的追溯。因此,在这些势力错综复杂的西岸地带,显得比唐土法度和风俗影响下的东岸,更有活力的多。

不过,他们无论怎么盘查和跟随、盯梢,也查不到一艘溯流而上的游船上;更何况,这艘游船是以北方大宛都督府,某位实力派藩家的名义包下的。光靠自身携带和储备的物资,足以行船上十天半月。

因此,江畋在抵达这段水路的目的地前,只要白天欣赏沿岸迥然相异的异域风光;夜里观测市井中的生活百态。同时分神在翱翔的巨金雕“走地鸡”,和甲人化身上;提供某种不同视角的警戒和观测。

而换上一身本地风格刺绣围领裙装的白婧,也小鸟一般的依偎在他的怀里;感受着江畋的深入探索和把玩,不免眼神迷离仿若可以拉丝一般的喘声道:“上官,您为何如此轻易答应,奴婢的托请呢?”

“当然是为了方便找个合适由头,名正言顺的进入药杀水以西之地,进行后续的调查和追索的需要。正好有人自己送上来来,那就自然是选中她了。也算是为为这些日子的忙碌,换个地方散散心吧!”

“更何况,我如果不离开,那些潜藏起来的余孽,躲入地下的牛鬼蛇神,又怎肯轻易的冒头出来了?此时此刻,西河王府/蒙池国中的平叛,也应该到了紧要关头了吧?这也算是我一个变相的考较吧!”

“毕竟,我和我的人只负责铲除妖邪,解决商路的异常,却么没有义务和理由,直接插手和干预这些诸侯外藩的内政;如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