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久,方证终是无愧于其身份气度,回复了往日间的平静,唯有眉间的一丝悲哀,方令人觉察到他心底的波动。
出乎众人预料,他从容的将一众来客迎进边缘一座未曾被波及的讲经堂,令身边的沙弥寻些新茶奉上,各派掌门面面相觑,谦让着坐了。
众人原本来此,只是为了瞧瞧热闹,毕竟后世有人提过说相声的盼着死同行,他们这混江湖的也同样道理。
但在见识到少林的惨剧之后,正因为少林已是太过于悲催,他们心底也是生恐做的太过,惹得此刻压抑着的少林敌视发疯。
须知少林即使受损,力量也远在大部分的势力之上。
孰料,未待大家伙儿识趣的离开,方证却是将在场诸人都请了进来。
这贼秃莫不是得了失心疯?
冲虚,风清扬与金光上人等几个登时都面面相觑,着实想不出这老和尚是什么用意。
一时间,大家伙儿都小心翼翼的甚至于连少林送上的茶水都不敢用。
金光上人今日将方证得罪的狠了,带头一脸悲悯的瞧着的方证大师,叹道:
“方证佛兄,可叹少林,遭此无妄之灾,千年典籍都毁之一炬。
金光不才,愿尽绵薄之力送千卷佛经,助大师重建藏经阁。”
这老尼在见识到少林的悲惨后,早已先知先觉的发现了从此以后的江湖局势变化。
此刻倒也并非单单弥补先前的嫌隙,安抚方证,更多的是为了让少林能够接着维持住几分架势,以对抗如今江湖中已是一家独大的武当派。
“谢过师太!”
方证闻言露出了一丝笑容,看向金光上人的眼中满是感激,这老尼所掌的峨嵋派传承于百余年前的削发为尼的郭襄女侠,佛学底蕴仅在少林之下。
若有她们相助,少林亦能保留下几分元气。
至于金光上人心中的小九九,于他亦是利益相合。
不过这并非他要所说,他谢过金光上人后便吐出这片刻中他下定的决心。
他缓缓说道:“诸位道兄,方证不贤,才致少林遭此魔劫。但僧人何辜,经典何辜……那林贼着实不为人子。”
说到这处,方证饶是心里早已压下怒火,也露出几分恨意,咬牙切齿道:
“故方证左思右想,于此恶贼必不可任他在这世间继续祸乱苍生,我少林愿发出诛魔之约,号召武林群英,共击此獠!
但有取其首级者,皆依百年前旧事。”
“此言当真!!!”
方证此言一出,在座诸雄登时人人动容,他们这些个了解武林旧事的老资格可都知道少林的诛魔之约并非只是简单的空口说白话,而是代表了实实在在的利益。
百余年之前,正值一代雄主洪武大帝崛起代元之时,那时节的少林由于他与某圣人后裔一般无二的墙头草跪舔作风,势力在整个中原都是雄霸一时,元朝国教喇嘛教亦有所不及。
至于其他余者武当,峨嵋,昆仑之流更是一般,加起来也不过堪堪与之媲美。
但月有阴晴圆缺,人间势力亦有潮起潮落之时。洪武大帝的崛起,毫无疑问对于当时的少林来说,是一大变数。
素来识相的他们,即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投降了新生的大明,但他们一家独大的江湖势力,依旧让大明颇为忌讳。
见此,那一代的少林方丈也是能屈能伸的枭雄,便痛下决心与当时的各大门派和江湖豪雄许下君子之约。
只消哪一宗哪一位在北击喇嘛教的大战中取得大功,便可取代少林许出的部分势力范围。
正是这个似乎是自毁武功的相助大明的决定,令大明朝廷与江湖中人对于少林的看法大为改观,有了日后对于其的支持。
也令当时的少林由丑角一举洗白,成为正道魁首。
而同样在大元根基不浅的全真教就悲惨的多,他们在大元覆灭后,只能改头换面为华山派,才苟延残喘下来,多年以后才恢复元气。
这一场被称为“诛魔之约”的君子约定,造就的门派在今日都对武林格局影响颇大。
如当今的有名的大派泰山派,嵩山派,恒山派,大多都是由此发展而来。
此刻,方证旧事重提,冲虚等人的惊异自然可想而知。
不过在场各位都是心思灵动的人物,瞬间就想到了方证的用意何在。
在这几年与林平之的纠葛中,少林损失了太多的力量,尤其是今日少室山的一把大火,令少林的底蕴此地的折损了大半,即使灭杀了林平之,也难以挽回那些经典与文僧的损失。
这对于接下来少林各地的格局几乎是毁灭性的,没有了那些文僧大师们去结交高官大族,哪里能够稳住少林的势力范围。
故而,方证才生出了眼下的这个念头,借助于“诛魔之约”的力量来灭杀林平之。
一则能减少少林的人手损失,二者亦能借那些已经吞不下的肥肉挑起眼前各派的纷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