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性就会受到质疑。
连执政合法性都出了问题,还怎么统帅三军,号令全国呢?
过继这个宗法手段,也符合此时大户人家与小门小户普遍的道德观念。刘益守做事,向来都是一板一眼做到位,不留他人口实的。
但是,将谁的儿子过继过去,是一个很考验政治智慧的事情。
说来说去,可以选择的儿子不过三人而已:
崔小娘之子,尔朱英娥长子,还有冯小娘长子,必选其一。这也是当初刘益守定居寿阳时,第一批怀孕妹子里面所出的三个儿子。
其他两个都容易尾大不掉,唯独冯小娘这边的势力可以压制。毕竟冯氏在河北已经是二流世家,且没有什么撑得起台面的人物。
尔朱荣在并州手握重兵,崔氏在河北人才济济,这两家哪一家都容易搞出事情来。
两害相权取其轻,刘益守看似偶然的选择,实则必然。陈元康、杨愔等熟悉刘益守后院娘子的老兄弟们,其实早就对此洞若观火,基本上都猜中了刘益守的选择会是什么。
这件影响深远的大事,此时此刻却没有多少人看重,就连一直打算扶持外孙将来登基当皇帝的羊侃,对此也是不屑一顾。
但凡有点眼光的人都明白,这位世子将来很难全身而退,更别提继承皇位了。
如果刘益守活得够久,他确实可以把新帝国送上快车道,但那个时候,先是世子,后是太子的这位仁兄,早就年事已高,垂垂老矣,当几十年太子是什么滋味,不问可知。
如果刘益守意外身亡,新帝国必定四分五裂,这位仁兄也很难镇得住场子。大概率要身首异处或者沦为傀儡,如同一众萧氏子弟。
横竖都是个悲剧!
当然,如果刘益守在家里提前咨询这个事,那还是会有人打破头要当世子的。
毕竟,无人可以抵挡权力的魅力,世人都只会看到对自己有利的东西,能够对旁人心平气和,冷静客观的评价。
然而对自身却很难看到不利的方面,向来喜欢把事情望好的方面去想。
也就是人们经常说的“不过是没有轮到你而已”。这一点,跟“医者不自医”的道理雷同。
……
东魏与南梁的这一战开始得突然,结束得也很意外。更令人意外的是,两国都在很短的时间内恢复了平静状态。
高欢平息了内部矛盾,谨守河北以待时机。而刘益守得胜归来,对麾下将士论功行赏不在话下,也没有发生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哪怕是刘益守册立了世子,也没有引起什么波澜。
一转眼就到了新年,朝廷中枢放假,更是为这一年多的时局变化画上了句号。
当然,只是表面上看是这样,国家内部不可逆的深刻变化,正在坚定而悄然的发生着。润物细无声,现在的平静只是酝酿着将来更大的爆发。
一统天下的战争一旦开启,就不会停下来,不统一就暴毙,自古如此。
然而无论是高欢与河北世家众人也好,还是在建康的刘益守与他的小伙伴们也好,都在思索一个令人费解的问题:
东魏与梁国交战,如此好的战略时机,为何西魏,也就是贺拔岳那帮人,什么动作也没有呢?
其实他们真的误会贺拔岳了。
西魏也不是没有动作,而是他们不但没有进取,反而被萧纪派人偷袭了汉中!连汉中都丢了!
如此战略要地丢失,关中那边竟然没有派出援军!实在是令人不能理解。
趁着刘益守北伐的当口,萧纪认为朝廷不可能抽调兵马来对付他,于是便派遣麾下的兵马从蜀地出兵,迅速拿下了汉中!
西魏的汉中郡刺史杨乾运战败自尽,至死没有等来贺拔岳派出的援兵。
萧纪不知道的是,这是他人生当中最后也是最大的一次胜仗!萧纪原本是想玩二桃杀三士,攻占汉中后,如果西魏来攻,那么他则会向建康朝廷求援。
如果朝廷炸毛,他就转身投了西魏,引西魏兵马入侵梁国!
二虎相争必有一伤,到时候他的路便宽了。
可是预料之中西魏的反击并未到来,刘益守亲笔书写的表彰诏书反倒是先送来了。
诏书说萧纪守土有功,不愧是宗室楷模。所以策封他儿子萧圆照为汉中王,就藩汉中以示朝廷恩典。
此举看似恩宠,实则包藏祸心,摆明了要玩推恩令。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朝廷连一文钱,一粒米,一匹布都没赏赐。当然了,也没有巧取豪夺说要把汉中要回来,或者派别的萧氏宗室来就藩。
这种硬币套路,让萧纪一肚子火都没地方发。总不能把被封为汉中王的嫡长子萧圆照给剁了吧?
萧纪感觉自己被刘益守给玩弄了,却又没有证据